那天﹐當滙豐宣佈把集團行政總裁辦事處移回香港後﹐陶傑在其《蘋果日報》的專欄裡寫道﹕
「滙豐沒有浪費走出去這十二年,把香港的效率,全世界發揮。英國的銀行,本來一天到晚都在懶洋洋等打烊,滙豐改變了作風,每一個小鎮,街角都有自動提款機,自從滙豐國際化之後,『牆洞』(hole-in-the-wall)就成為專指自動提款機的英文詞彙。」
滙豐國際化之前﹐英國銀行是什麼模樣﹐我不清楚﹐因為那時候﹐我還未踏足過歐洲。不過﹐看罷《LITTLE BRITAIN》後﹐總能大概想像得到。劇中那位以「COMPUTER SAYS NO」為口頭禪的女生﹐最先出場的地方﹐就是銀行。經過了整個第二季後﹐她才從銀行轉到旅行社上班。
所以﹐讀畢陶傑那段文字後﹐也很有同感。
當然﹐更大的同感﹐來自這近五年在愛爾蘭的生活。縱然滙豐那句掛在口邊的宣傳語句依然是「WORLD'S LOCAL BANK」﹐可是﹐在這個小島上面﹐是沒有一間做零售的滙豐銀行。
明顯地﹐愛爾蘭這個市場不值得投放資源開發。無疑﹐過去十年﹐CELTIC TIGERS的氣焰比得上那個遠東國家的暴發戶﹐況且﹐「銀行家是世界上最現實的動物,哪裏有錢賺,他夾着皮包,你不請他也會來」﹐只是﹐經過一輪盤算後﹐滙豐還是以為愛爾蘭銀行業的風險太大了﹐這個島國不屬於世界(WORLD)的一部份。當一切泡沫爆破後﹐實在不得不佩服滙豐的先見之明。
不過﹐我想﹐同時候﹐這也可能是另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
就是因為沒有滙豐在這個島國上面﹐這兒的銀行實在不知道什麼叫做效率。
他們早上十時才開門做生意﹐下午四時便關門。當然﹐這不能叫做沒有效率。那其實可以是很有效率 - 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面﹐便可以完成其他人需要至少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的確是非常有效率。假如能夠好好地完成那些工作。可是﹐就是這些愛爾蘭的銀行﹐當世界其他地方都開始談復甦﹐這個國家還在為明年頭痛。他們說﹐最快也要到2011年﹐愛爾蘭的經濟才有望醒過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