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0, 2011

從都柏林回到香港生活後,每天都忙得不可開支。

曾經試過以前愛爾蘭那邊的同事下班回家,我卻還在香港這一邊的公司裏搏鬥。同樣是前英國殖民地,在都柏林生活,除了工作外,我還有許多空間調劑生活,像讀讀書研究一些學問、到劇院欣賞話劇、到戶外感受一下大自然;在香港,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和工作和工作。過去五年,每一個月,我總會至少有一個星期離開生活的國家,到其他地方逛逛;現在,我已經四個月沒有離開過香港一步。

面對著這樣子的生活,除了不斷欺騙自己,不斷跟自己說那是為了更美好的將來,我真的不知道能夠怎樣?其實,不是如此不斷自我麻醉,我真的解答不了心裏那條問題:我這樣子生活究竟是為了什麼?

唯有不斷自我麻醉,我方能有時候相信,我這樣子生活是為了有個美好的將來。

林大小姐當然知我工作很繁忙。因為我們見面的時候實在不多。下班固然已經很晚,許多個周末下午(包括星期天),我也竟然選擇回到公司去。

她知道我喜歡曹子建。早陣子,她便跟我抄寫了曹子建的一首《七哀》。

明月照高樓,
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
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
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
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
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
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
賤妾當何依?

執著這首詩,我讀了又讀。難道我真不知道林大小姐心情?她也當然明白我知道她的心情。她也當然明白我不會容許我倆分別變成清路塵與濁水泥。

因為我真的不會讓她成為一個愁思婦。因為我真的不會要五樓的住客經常聽見樓上有餘哀的悲嘆聲。

我不會。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他們說,外國人做得到的,咱們中國人也能夠做得到。那些媚共的人特別喜歡說這樣的話兒。還記得,香港轉換宗主國前後,幾乎每天都聽得見類似說話。

現在,還偶然聽見有些人大聲講出一模一樣的話。不過,的而且確是少聽了。

或者,大家都終於清楚明白,外國人做得到的,咱們中國人不單止未必能夠做得到,有時候,是一定不能夠做得到。

今天,《金融時報》副刊有篇文章標題為:

WHY THE CHINESE ARE NOT INSPIRED BY EGYPT


中國人,認同了吧?世界上的確有些事情是別人做得來,我們就是做不來。

二十二年前的中國人做不來,今天換上這一代只認得金錢的中國人,更加不可能做得來了!

這個世界就是有些人種比較優勝。當中包括埃及人。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網上《泰晤士報》有這樣的一段新聞:

最近,英國兩個城市PORTSMOUTH跟ROCHESTER起了爭端。事因PORTSMOUTH打算明年二月七日為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豎立一尊銅像,以紀念這位寫下不少膾炙人口作品的作家二百歲冥壽。ROCHESTER反對,因為這位維多利亞時期作家生前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KENT郡城市度過,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在ROCHESTER寫成。PORTSMOUTH要豎立銅像,因為狄更斯乃在該英國南部城市出生。

各執一詞下,記者發現,原來狄更斯在離世前一年立下遺囑,清楚地請求朋友在任何情形下,不好為他建立什麼紀念碑,紀念像等等。其原文為:I conjure my friends on no account to make me the subject of any monument, memorial, or testimonial whatever.

在遺囑末段,大文豪更加加上這一段文字:

I rest my claims to the remembrance of my country upon my published works, and to the remembrance of my friends.

那是多麼的瀟灑啊!難怪一生裏寫下了那麼多教人不捨釋卷的偉大小說。唯有這樣的胸襟,方能創作出《DAVID COPPERFIELD》,《GREAT EXPECTATION》罷?

記者還發現,狄更斯早在1861年,即他離世前八年,在一封給友人的信裏已經寫道:這些形式上的紀念,只會教我心裏悲哀。四年後,他又在另一封信裏寫道:我以為,莎士比亞已經以他的作品,替自己豎立起紀念碑。

讀畢這篇報導,突然有股衝動去重讀《雙城記》。

Wednesday, February 02, 2011

那天,《金融時報》說,這一季,倫敦的舞臺上正有兩個李爾王。一個是由MICHAEL GRANDAGE擔演,另一個則是DAVID FARR。MICHAEL的演出來自DONMAR WAREHOUSE劇團,DAVID的就是皇家莎士比亞。

報紙說,雖是同一部莎士比亞悲劇,兩個演員的演出都大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很精彩。

這正正驗證了大家經常說的,在莎翁的劇本裏頭實在有無限個可能。

畢竟,莎士比亞的劇作完全是人生的倒影。人生又怎會只得單一解釋?

諷刺地,在遠東那個前英國殖民地,也演出了一套似乎很精彩的真人版KING LEAR。

其實,這個真人秀比莎士比亞那套大悲劇更加復雜。要知道,劇本裏的李爾王才得三個女兒,我們這位真人李爾王便有四個老婆,至少十五個孩子。

每天從報攤看到各大報章頭條,不禁不說句:還是莎翁說得好。

猶記得,莎翁在李爾王裏有這樣的一句對白,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