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08

從前﹐為了鼓勵多讀報好認識時事﹐學校會協助學生訂閱報紙。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未來讀者群﹐報社也會向學生提供優惠。我記得﹐讀書的時候﹐透過學校訂閱﹐一份《南華早報》和一份《明報》﹐才共兩塊港幣。我不知道﹐到了這一個世紀﹐這個價錢還有沒有變改。不過﹐當知道一份正價報紙還不用十塊時﹐我以為﹐那些學生版應該還是一塊一份。

由此可見﹐香港的記者真的很苦。工作上﹐週邊已經沒有一個值得訪問的人﹔薪酬上﹐也不能糊口。

早前﹐有人給我送來了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說話﹕

「一個中大新聞系畢業生到本地某報見工。面試後那間報社決定取錄他,但講明月薪只有八千五。那位畢業生說﹐打從決定讀新聞起,這份報紙己是他不二之選,所以他不計較人工多少。幾天後﹐這份報紙裡面的一個某專欄就此事為題﹐大讚那位年青人﹐說現在人人都向錢看,如此有理想的青年實在很難得。

過了不久﹐另一專欄作家提出了另一個看法。他問﹐何以香港新聞行業要以月薪八千五百塊來賤買一個年青人對新聞的理想和熱誠﹖為何一個以優異成績入讀中大新聞系的年青人,他的理想只值八千五百塊﹐甚至以下?」

在這個年頭﹐當一份報紙的售價還不到十塊﹐記者的人工又怎可能吸引﹖報社又怎能不賤買一個年青人的理想和熱誠?

其實﹐又是一個市場定奪的悲劇。

賤買年青人理想和熱誠的﹐不是報社﹐而是社會大眾。當六塊錢一份報紙﹐大家都嫌貴的時候﹐報社又怎敢輕言加價﹖在什麼東西都大幅度漲價的時候﹐報紙價錢竟然十年如一日﹐報社聘請員工又怎能出手闊焯一點﹖能省得幾多﹐就得幾多。

於是﹐正如那個持反調的專欄作家所寫道﹕「多過幾年﹐那位滿有理想和熱誠的年青人﹐總會醒過來」﹐許多能幹點的記者都紛紛轉行去了﹐留在報社的﹐都是那些沒有人要的失敗者。

也許﹐這個說法有點魯莽。因為﹐我也同意﹐這個世界總依然有些為理想奮鬥的人。便是在香港這狹小的報紙市場﹐總應該依然有人為了理想﹐繼續奮鬥下去。

不過﹐有理想﹑有熱誠的人﹐都有其執著的地方。他們總不會讓自己﹐在一間喜歡跟權貴拋媚眼的報社裡堅持奮鬥罷。假如要改動一下我那一句有點魯莽的說話﹐我應該這樣寫罷﹕留在那些媚共的報社的﹐都是那些沒有人要的失敗者。

早幾天﹐到雅虎香港的網頁去。讀了一篇《星島日報》的新聞稿。其標題為﹕倒塌壓死人刺桐列入古樹名冊。

我真的完全摸不著頭腦。我完全不知道這位記者寫什麼。何解一棵樹因為壓死人而給列入古樹名冊﹖難道列入古樹名冊的條件﹐就是先要倒塌壓死人﹖

老實說﹐也不知道是第幾次在這裡談到《星島日報》的問題。

以前﹐學校只會協助學生訂閱四份報紙。《星島日報》是其中一份。就不知道現在是否依然如此。

一間容許學生讀《星島日報》的學校﹐的確在誤人子弟。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同意。

圖文並茂。

http://readandeat.wordpress.com/2007/04/23/%e7%94%b7%e6%80%a7%e7%89%9b%e5%a5%b6%e5%96%9d%e8%b6%8a%e5%a4%9a%ef%bc%8c%e8%b6%8a%e5%8f%af%e8%83%bd%e6%82%a3%e7%97%b4%e5%91%86%e7%97%87%ef%bc%9f/

Anonymous said...

那鏈結可能不可在這裡顯示。其實想說編輯的中文有問題,試看這題目:

男性牛奶喝越多,越可能患痴呆症?

男性牛奶?哈,想笑。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this is why they are more pro-china than wen hui bao and da gong bao. this is their only way of surv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