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1, 2006

有天﹐我在這裡說﹕

不知道從那時候開始﹐香港人便很喜歡把自己跟老伴在房中的事﹐肆無忌憚地講出口。什麼事情﹐都習慣在後面多加一個「性」字。像選擇性﹑建設性。或許﹐這是社會開放進步的象徵。只是﹐我依然是一個傳統的人。對於「競爭性特首選舉」這個詞語﹐我實在很反感。不過﹐在「一身叫雞氣」下﹐那又似乎使用得很自然。至少﹐很符合身份。

朋友讀後﹐留言道﹕

當the Oxford Dictionary每年都編進不少slang的時候,便代表語言是會隨着潮流改變。當人人都說「選擇性﹑建設性」的時候,中文裏多一個「性」字,也未至於改變原文的意思,也許還能令今時今日的讀者更易明白。

我想﹐她寫的the Oxford Dictionary就是大名鼎鼎的O.E.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那是我準備送給女兒的第一份禮物。我以為﹐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套牛津英文字典。)

我知道﹐隨著生活轉變﹐每年O.E.D.都會加入一些新字。像EMAIL這一個新字,經過編輯多年討論﹐就在近年編進字典裡面。只是﹐我真的不知道O.E.D.是否每年都會加入不少俚語﹐也很懶沒有去查究。不過﹐我很同意﹐語文應該有生命力。正如我在今年國慶日那篇BLOG寫道﹕

語文﹐從來都應該是跳躍的﹑活潑的。為了使自己更加完美﹐語文應該不斷吸收其他外來語的優越地方﹐來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在法律條文裡面﹐中文始終未能像英文一樣﹐簡潔而條理地把事情表達出來。因為中文本身就有很多含糊的地方。三思而行的「三」便不是解三次﹐那是多次的意思。中文實在應該在保存模糊美的同時﹐也引入一些英語的思想﹐好讓自己能夠簡單直接說好規定和要求。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望得到法治。法律條文總不能人言人殊。這應該是中文應走的方向。這應該是中文的出路。這是中國成為世界大國必定要走的路。

可是﹐我們又是否真的有需要在一些詞語後面多加一個「性」字﹖多加一個「性」字後﹐是否可以彌補到我們語文本身的不足﹖

我以為﹐並不如此。

「選擇性﹑建設性」這些詞語其實都不是中文。它們都是英文的直接翻譯。「選擇性」就是SELECTIVE。「建設性」便是CONSTRUCTIVE。「決定性」則是DECISIVE。很明顯﹐都是很粗暴地製造出來的新中文詞彙﹕先把字首翻譯過來﹐然後再把那個-TIVE變做「性」。很簡單。不過﹐那是既不尊重中文﹐也不理解英文的流氓行徑。我贊成引入外語﹐來填補語文裡面本身沒有的思想。可是﹐當我們自己本來就有一個(甚至多個)同樣意思的詞語時﹐我們是否還需要向外求助﹖盲目地把外文變做自己語文的一部份﹐只會增加民族裡面溝通的不便。我甚至以為﹐那是等於數典忘祖。是變賣自己歷史悠久的文化。

我不認為「選擇性﹑建設性」這些詞語能令今時今日的讀者更易明白。假如它們真的能夠讓讀者較易理解句子﹐那是因為那些讀者的大腦都鬧上便秘。給餵食了太多紅肉﹐沒有一點蔬菜水果﹐怎能不便秘﹖

況且﹐謊話講得多變會成真。人人都錯的時候﹐我們便會誤以為那是正確。那不是約定俗成。那是集體地賤賣優美的中國語文。

假如大家都認為那沒有問題﹐那麼﹐我們真的是來到了決定性的一刻﹐實在有需要選擇性地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假如你們以為這一句話通順無誤﹐假如你們以為這一句容易理解﹐我將無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