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我是一個很傳統的人。便是科技如何發達﹐互聯網上的消息如何迅速和即時更新﹐我也不能一天不買一份報紙來讀。

不過﹐也很奇怪﹐我喜歡讀的都是非當地的報紙。以前﹐在香港﹐我每天首先翻閱的是《金融時報》﹔來到愛爾蘭後﹐我讀的卻是《倫敦時報》。都是英國出版的報紙。有時候﹐我會想﹐假如有天我「名正言順地」搬到了英國居住﹐我是否會不再喜歡讀報。幸好﹐在這個世界裡面﹐還有一份報紙叫《紐約時報》。

當然﹐我並不是摒棄所有當地報紙。因為我有第二份報紙的習慣(我記得﹐傳媒人陳慶源是這樣翻譯)。那是從小便養成的習慣。未離開香港前﹐我也有讀《信報》和《蘋果日報》﹔現在﹐公司早上茶點的時候﹐我也會翻翻IRISH TIMS,或IRISH INDEPENDENT。始終﹐總不可能不知道身邊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光靠電視新聞﹐總覺得有點所失。因為在那短短的數十秒裡面﹐你就是不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和去脈。到網上跑﹐我又總是只匆匆看過標題便算。我以為﹐望著那閃爍不定的熒光屏﹐實在是一件累人的事。

我同意﹐不同報紙該有不同的讀者。因為不同的人要讀不同的報紙。在這個互聯網的世代﹐沒有兩份依然能夠生存的報紙﹐他們的辦報理想﹑方針﹐和文字風格會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選擇﹐應該讀那一份報紙。或者﹐我們是否應該繼續讀那一份報紙。況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讀一份垃圾報紙﹐便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也會變成白痴。而我們都不過是普通的人。因此﹐選擇報紙﹐更要小心。

我想﹐喜歡到TOFFEELAND一逛的人﹐都不可能會每天在報攤買一份《東方日報》。同樣﹐也應該不可能是《星島日報》的讀者。

眾所週知﹐在香港﹐打正旗號親中的報紙有《文匯報》和《大公報》。可是﹐我以為﹐《星島日報》倒比這兩份更媚共﹐更像一份染紅了的報紙。

偶爾﹐到YAHOO﹗HK看看香港的消息﹐讀到了這樣的一段文字﹐便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YAHOO﹗說﹐這來自《星島日報》。

政府昨日公布「十一五行動綱領」,四個專題小組共有五十項策略建議,並提出二百零七項具體建議,其中被視為「重中之重」的金融服務業,就提出了拓展商品期貨、人民幣期貨及中港資金融通等八十項行動建議,令香港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那不就是紅色中文嗎﹖

這是報導的首段﹐即是新聞稿裡面最重要的一段。因為裡面應該有著新聞裡面最重要的資料和訊息。可是﹐近百字裡面﹐其實什麼也沒有說過。因為全部都是那些毫無意義的數字。什麼「十一五行動綱領」﹑什麼「四個專題小組」﹑什麼「五十項策略建議」﹑什麼「二百零七項具體建議」﹑什麼「八十項行動建議」﹐根本都沒有意思﹐甚至教人讀得一頭霧水。究竟「策略建議」﹑「具體建議」和「行動建議」有什麼分別呢﹖是那些建議具體得來又沒有策略可言﹐還是那些行動都不能具體地表達出來﹐才有三個這樣的名詞﹖我懷疑﹐便是作者自己也搞不清。

我不知道﹐你讀完這一段能夠知道些什麼。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除了知道政府終於承認香港還不是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外﹐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這樣的事情﹐居然會在這份媚共的報紙上出現﹐也許﹐我是錯了。

《星島日報》並不是一份染紅了的報紙。因為那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文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