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3, 2007

四十年前﹐當英國人還在陶醉在那世界杯冠軍的夢的時候﹐意大利人GILLO PONTECORVO就用紀錄片的手法﹐拍攝了一部舉世難忘的黑白電影。那是一個阿爾及利亞人從法國殖民地獨立過來的故事。電影名字﹐叫《阿爾及爾之戰》(LA BATTAGLIA DI ALGIERS)。

因為陶傑和孔少林都介紹過這部電影﹐所以﹐剛過去的週末﹐縱然帶了回家的工作還未徹底完成﹐也不得不趕去TEMPLE BAR那邊的電影中心﹐買票欣賞這部DVD在HMV賣三百五十港幣的電影。

電影很長﹐超過兩個小時。不過﹐散場的時候﹐完全沒有累意﹐也不覺得曾經坐上一百二十分鐘。因為電影的節奏實在很快﹑也很緊湊。根本不像一部四十年前的作品。不愧是一部經典。從來﹐我以為﹐經典的意思﹐就是不受時間的磨洗﹐永遠歷久常新。

在這恐怖襲擊頻繁的年代﹐《阿爾及爾之戰》更加可以說是趕得上潮流。甚至是潮流的始祖。

電影集中講述法國軍官MATHIEU,如何在那個法國殖民地上面﹐跟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組織FLN對抗。那個組織不斷用炸彈炸死在阿爾及利亞居住的法國人﹐以求趕走這些殖民者。

在那漆黑的電影院裡﹐看著那一幕又一幕的爆炸場面﹐不其然便想起了駐守在伊拉克的美英部隊。每天翻開報紙﹐都讀到美國和英國的軍人﹐在巴格達﹑在巴士拉﹐受到炸彈襲擊的消息。

早陣子﹐有位老友﹐在其專欄裡面提及了米索不達米亞平原上面的混亂。跟世界的潮流輿論一樣﹐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放到了在布殊身上。他說﹐假如不是布殊當上美國的總統﹐這個世界應該不會有那麼多戰爭﹖

我不以為然。

為了保護地球村裡面的任何一位公民﹐阿富汗的戰爭是應該要打的。因為那裡的確是恐怖組織的溫床。阿爾蓋達就是利用了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政權做掩護﹐培養了一批發動恐怖襲擊的死士。為了拯救受著薩達姆欺凌的伊拉克人﹐攻佔巴格達﹐推翻薩達姆﹐都是一個文明社會應該要做的事情。

就正如在《阿爾及爾之戰》裡面﹐當受到記者的不斷追問﹐質疑這是否一個適當做法的時候﹐MATHIEU說﹐假如你們認同法國應該繼續留在阿爾及利亞﹐你們就不應該質疑﹐我們的做法是否適宜。

我以為﹐做成了米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大混亂﹐不是因為美英部隊入侵伊拉克﹐而是因為美英部隊沒有做足準備下﹐便入侵伊拉克。他們不知道﹐原來伊拉克乃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跑去考試﹐結果考了個不及格的成績回來﹐又怎能是錯﹖錯的倒是因為未有好好溫書,便跑去考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