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1, 2008

讀書時候﹐每年英文科作文考試﹐總有一條題目﹐要我們寄封信到報社﹐跟編輯談談一些在身邊發生又影響大眾的事情。

奇怪地﹐印象中﹐中文科老師則很少會給我們命這樣的題目。猶記得﹐丘世文曾經在《一人觀眾》裡寫過一篇文章談及學校作文課的情形。他說﹕「從小學造句開始﹐接著就是中小的抒情文及記敘文的習作。通常是老師在黑板上寫上幾個題目—諸如『我最難忘的人物』﹑『憶亡友』﹑『一個銅幣的自述』和『春日郊遊』等。」這可謂﹐歷久而常新。香港中文課程﹐該算是「五十年不變」這個神話的始祖。

或者﹐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異罷。

在香港﹐翻開報紙﹐假如那些華文報紙還有一個叫做「讀者專欄」的版面﹐裡面都充斥著投訴﹑伸冤和訴苦的文章。很有中國地方色彩﹐跟西方報紙很不一樣。不好提及那些從外地來的﹐便是打開那份碩果僅存的本地英文報紙《南華早報》﹐讀者來信的內容實在多姿多彩得多。大至討論國際時事﹐小至閒話家常。教人讀來有點趣味。

當然﹐我以為﹐最好的「讀者專欄」﹐還要數《泰晤士報》。畢竟﹐這是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她的讀者人數多﹐層面廣﹐質素也特別高。那是我每天都不會錯過的一個版面。從中﹐學到精簡英文的同時﹐也學到了英國人的幽默和刻薄。每年年初﹐報社都會把去年最精彩的給編者的信輯錄成書﹐讓大家容易一讀再讀。那的確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早陣子﹐陶傑便在其《壹週刊》的專欄裡寫道﹕

「報紙每天行銷百萬,是要出來見人的。質素有什麼飄忽,讀者眼睛雪亮,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大報如《泰晤士報》還有一大版『給編者的信』,就新聞、時事和報紙方針,還有專欄作家的言論,發表評論和回應。讀者來信多幽默精警,民間臥虎藏龍,一張大報一舉一動,是人是鬼,怎會逃得過公眾的審判?英國的第一大報,名譽就是如此建成的。」

近來﹐大家熱烈討論的﹐都是上星期天﹐奧運聖火在英國首都傳遞時發生的示威衝突。顯然﹐大家都很支持那些示威人士。既然北京政府都利用奧運會來張顯自己國家繁盛﹑社會和諧等政治議題﹐《泰晤士報》的讀者便都透過這個讀者專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藉著奧運會舉行在即﹐對這個共產政權鎮壓西藏﹑欺壓人權的種種﹐表達不滿。

上班途中﹐在火車裡﹐讀著這一篇又一篇高水準的文章﹐我竟然有點心癢。很想試試自己的文筆﹐能否獲得這份英國傳統報紙總編輯的垂青。陶傑講過﹐「《泰晤士報》的主編,每次任命,在英國和世界,多少都是大新聞。因為英國有兩百家大學,有兩百多位大學校長,即使名校也有劍橋和牛津兩家,但《泰晤士報》,三百年來卻只此一店。一名《泰晤士報》的總編輯,地位與牛津大學校長差不多。」

於是﹐回到公司後﹐便立即電郵了以下短短數十字予報社﹕

「Sir, I am so proud of the Londoners and the Parisians.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ill receive the Torch - the symbol of Power (Letters, 9th April) on 2nd of May. I wonder if there will be any protest in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To the communists' rule we obey now.」

我想﹐這兩天《泰晤士報》的「讀者專欄」﹐會是我最期待的罷。

老實說﹐為了提高刊登的機會﹐我是故意留下了香港的地址。希望總編輯看著到這個罕有來函份上﹐勉為其難地登上一登。雖然﹐我深明﹐公眾對這個地位與牛津大學校長差不多的人的品味操守都有期待。

[按﹕到巴黎渡週末關係﹐此欄暫停三天。十五日(香港時間)再續。]

2 comments:

May said...

到巴黎渡週末A-G-A-I-N!!! What a life!!!

J-E-A-L-O-U-S :P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hey dear, last time i went to paris was a year ago. so i'm afraid A-G-A-I-N is not too appropr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