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0, 2007

上週五﹐是受難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日子。整個愛爾蘭都有點不平凡。

至少﹐跟平常的日子很不一樣。

因為所有酒館都關了門。

到超級市場去﹐只見擺放酒精飲品的那條走廊都上了大閘﹐貨架上的烈酒﹑啤酒﹐以至一切餐酒﹐都給人用鎖鏈圍著。閘上面有一張告示﹐寫道﹕受難日關係﹐禁售含有酒精的飲料。

啊﹗我記起了。有天中飯後﹐跟同事談到復活節。BARRY跟我講﹐星期四晚上﹐酒館是到凌晨十二點便要關門。因為大家都不能夠在受難日飲酒。

我想起了龍應台的一篇文章﹐叫《在紫藤蘆和星巴克之間》﹐副題係「對國際化的思索」。裡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在歐洲的長期定居﹐只是不斷見證傳統的生生不息。生老病死的人間禮儀﹐春夏秋冬的生活韻律﹐並不曾因現代化而消失或走樣。至於生活環境﹐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牆﹑一座破敗教堂﹑一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存修復﹐為了保存傳統的氣質氛圍。」

聽到BARRY的話後﹐我應該覺得很奇怪。因為是連續四天的假期啊﹗就不算這個島上面的居民﹐也有大量遊客湧來。酒館的老闆竟然容許這個禁令維持下去﹖不過﹐當想到龍應台的那一段話﹐我實在很替愛爾蘭人感到驕傲。

在這個島上面﹐沒有人會高呼為了迎接什麼商機﹐要求政府准許他們在受難日賣酒﹔在這個島國裡面﹐也沒有人會大喊生意難做﹐要求政府放寬限制﹐批准酒館在受難日繼續營業。

跟遠東的那個古老民族不一樣﹐在這裡﹐錢不是唯一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

其實﹐在暴發之前﹐那些住在那個古老東方國家的人﹐也是一個尊重傳統的民族。他們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只是﹐走上了跟國際接軌的那條路後﹐那些傳統的節日﹐都只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月曆上的紅色假期罷了。裡面的意義已經變得很模糊。當大家在十月一日﹐都改了用不斷消費,去紀念那些打著共產旗幟的立國英雄的時候﹐又怎會有人還記得那些傳統節日的原本意義﹖清明節再不是一個掃墓拜祭先人的日子﹐那只是一個方便吃喝玩樂的假期﹔端午節也再不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時候﹐那也只不過是一個到可以處遊玩的假期。

我以為﹐沒有一個節日是一個玩樂的假期。因為每一個節日都有其傳統的意義和其應該做的事情。那些什麼「五一黃金週」﹑「十一黃金週」﹐更是讓民族丟盡臉的產物。

有人說﹐時代進步了﹐我們不在需要那麼多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

我不是不同意這個講法。只是﹐我想﹐在符合時代不斷變遷的同時﹐我們總不能把我們的根和本都刪卻掉。難道為了有一個長假方便自己旅行玩樂﹐於是決定不去拜祭祖先﹐那是迎合時代變遷的做法嗎﹖

望著那些關掉大門的酒館﹐望著那些圍著酒樽的鎖鏈﹐我為愛爾蘭人感到驕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