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香港政府老是向外標榜﹐自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海外宣傳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口號﹐叫ASIA'S WORLD CITY。
每次看到那個或紅或橙的龍頭標誌﹐心裡頭都有一點酸。我以為﹐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現代變奏。也跟酒樓食肆的洗手間﹐貼上「各員工用廁後請洗手」無異。
從來﹐倫敦和紐約都不會歇斯底里地在人面前﹐大叫自己是什麼世界大都會﹑國際的龍頭大阿哥。畢竟﹐那都只能是別人給的稱號。沒有人會這樣不知廉恥地﹐老是偷用別人的廉價過期化妝品﹐來粉飾自己那蒼老無神的臉。除了中國人。
當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我們跟倫敦和紐約一樣﹐都不會花一點金錢去宣傳自己這個城市。因為我們明白﹐世界各地報紙的財經版﹐都會有香港的消息﹔在那些跨國企業的信箋上面﹐都會有香港這個名字。用不著去勞自己的神。況且﹐沒有什麼宣傳伎倆﹐會比這些東西更令人信服。
九七年前﹐香港總是默默耕耘的。我們不會瘋狂地任意創造一些標語和口號﹐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因為那時候﹐我們清楚自己的位置。我們也知道﹐世界上每個人都曉得﹐香港是讓世界金融市場二十四小時運作的MISSING LINK。
小學社會科的書﹑中學EPA的課本都說﹐香港能夠從一個轉口港﹑廉價生產中心﹐發展成國際金融大都會﹐那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我們正好填補了美國經已收市﹑歐洲還未開市的那個空檔。
歷史告訴我們﹐地形因素從來是決定一座城市成和敗的關鍵。
就是身處東亞這個位置﹐香港能夠從漁港搖身變做國際金融中心。不過﹐話得說回頭﹐也就因為是這樣的一個位置﹐中國人也莫希望﹐這個前英國殖民地能夠再進一步﹐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始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我們是辦不到﹐就是辦不到。情形就跟一個五尺高的人要爭做世界上面最高的人一樣。天命難違啊。
我以為﹐世界貿易的龍頭大阿哥﹐都只能是歐洲。因為那兒最合適設立公司的總部。朝早返到公司﹐可以首先跟亞洲那邊的分公司聯絡。吃過中飯﹐到了下午的時候﹐便又可以和北美紐約那邊接通。就是在西岸的支部﹐總也可以在下班前跟那邊的人討論一下。這都是美國和香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事情。那是地形和時差的理由。
香港跟美國東岸﹐相距了十二個小時(夏天的時候)。於是﹐在辦公時間裡面﹐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搭不上線。更遑論美國的西岸。
原來﹐那個ASIA'S WORLD CITY的口號﹐也實在有點道理。假如世界沒有什麼大轉變﹐亞洲的世界城市﹐的確是香港的終點站。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