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5, 2009

上月回香港渡假的時候﹐我重讀了張愛玲的《半生緣》。

其實﹐這句說話在邏輯上有點不妥當的地方。(一) 因為在香港短短的兩個星期裡﹐我並沒有讀畢整部小說。我是返到都柏林後才完成。(二) 我也記不起我是否曾經讀過這一部悲淒的作品。印象中﹐我是讀過的。是中學的時候罷。一頁一頁的文字﹐都似曾相識。可是﹐讀到結尾部份﹐又仿彿很陌生。我嘗試在回憶的汪洋裡尋覓答案。可惜﹐尋不到。我跟自己解釋道﹐我是讀過的﹐不過﹐當曼楨決定嫁給鴻才後﹐我是忍受不了小說裡面那傷感的氣氛﹐沒有繼續讀下去。

有著這個聽起來有點合理的解釋﹐我決定說﹐我重讀了張愛玲的《半生緣》。況且﹐當有朋友知道我在讀《半生緣》的時候﹐他們都很詫異地問﹐你不是讀過一遍了嗎﹖

是有點神推鬼湧罷。那天﹐閒逛書店﹐本來是打算多買幾本張愛玲的書返都柏林。因為手頭上的都是那些中國大陸的出版﹐讀起來總是有一層隔膜。張愛玲那些漂亮的文字都給那些大陸的怪獸方塊子破壞得體無完膚。是沒有心思特別要買那些。香港的兩頭家裡面﹐都差不多放上了全部罷﹖隨手從書店書架拿下﹐就竟然拿下了《半生緣》。任意翻翻﹐就此愛不釋手。

可能是人大了﹐見識多了﹐重讀後﹐我愛上了這一部小說。很喜歡小說裡面那種悲哀不得已的氣氛。我也覺得﹐我的性格其實很像故事裡的沈世鈞。

整個悲劇﹐其實是一個又一個誤會﹐一個又一個誤解﹐而形成的。因為話說得不清楚﹐大家又不敢多問﹐只管一味瞎猜﹐一次又一次底下﹐結果弄成一個不可收拾的悲劇。有點莎士比亞式罷﹖從來﹐世間上的悲劇都是如此容易產生。

讀著世鈞和曼楨的遭遇﹐我仿彿像看一部成人童話。記得以前幼稚園﹑小學的時候﹐每讀畢一個故事﹐老師都問大家學習得到什麼道理﹖那個寓言故事給我們一個什麼教訓。

讀畢《半生緣》﹐我學習得到一個本來很簡單的道理﹕在交往中﹐無論如何﹐話一定要說得清楚。要對對方有信心﹐也要給對方信心。有疑問的時候﹐不能瞎猜﹐要問個清楚。

從來﹐悲劇都比喜劇容易產生。所以﹐這陣子學人寫短篇小說﹐寫的都是悲劇。因為世間上的喜劇都要建築在別人的悲劇上面。

因為看過了世鈞的故事﹐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所以﹐我有信心我們這一部喜劇將能夠順利誕生。因為﹐至少﹐是有了一個鞏固的別人的悲劇的根基。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我看過這部小說,覺得有些悲劇是自己找來的。難聽一點,叫犯賤。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readandeat,

if you look at that way, yes you are right. but we do have such kind of ppl in this world. in fact, i thought i was like 沈世鈞, sometimes. that's why i quite understand that kind of story can happen.

Anonymous said...

不好意思,我見到婆媽的男人就想打他們一身。

小巫 said...

悲劇的發生,或者也因為自卑
不敢問清楚,也是因為怕知道答案是負面的...哈哈~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readandeat,

i was but i think i'm not. so no problem to me.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小巫,

you can be true. but i would think that if all the doubts are clear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one may not be afraid of asking questions - or one won't need to ask questions of which the answers may be sad and neg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