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倫敦時報》有一段關於香港的新聞。
標題是﹕民主呼喚。報導說﹐超過一千人在香港市中心遊行﹐要求更多民主。有著北京支持﹐預計曾蔭權將給委任為新一屆行政長官。那個由796人組成的小組﹐將在三月二十五日暗地裡投票。(DEMOCRACY CALL:More than 1,000 people marched through central Hong Kong to call for greater democracy. Donald Tsang, the Beijing-backed incumbent, is expected to be appointed the chief executive when a 796-member panel votes on March 25 in a secret ballot.)
原文不過四十字。經過多翻嘗試﹐依然未能把中文字數減少到五十個以下﹐而且也未能把英文裡面的IRONY翻譯出來。於是﹐為免大家在給我扭曲了的意思裡迷失﹐只好也把當天的報導﹐原原本本的抄錄一次。亦希望有人賜教一下。最近﹐我是喜歡上了研究翻譯。我以為﹐《世界末日》那首歌﹐倒算譯得不錯罷。(見笑。)
不經不覺﹐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已經到了最後階段。還竟然能夠擠得上《倫敦時報》國際版的一角。我想﹐畢竟,星期天是沒有什麼大事情發生。揀來選去﹐編輯也不得不把這篇路透社的消息刊登出來。
三天後﹐我發覺﹐我是錯了。
在津巴布韋政治危機﹑前伊拉克副總統遭問吊﹑美國私人太空船升空等眾多國際大新聞下﹐週四的《倫敦時報》依然用了一整版﹐來講香港那個很無里頭的選舉。還竟然是其中一個社評的焦點。
平常日子﹐《倫敦時報》都會有三個社評。第一個是關於英國本土。第二個是屬於國際的。從達科的種族屠殺﹐到近期的津巴布韋﹐都是這欄的題材。最底的一個﹐則通常都用來評論一些輕鬆有趣的新聞。
想不到﹐便是回歸了十年﹐這個前英國殖民地原來還有點國際新聞價值。
那天﹐那篇社評是這樣開始的﹕
香港的選舉活動到了最後階段。意外地﹐便是為了那個所謂的行政長官職銜﹐一切竟然仿似都很真實。有民意調查﹑有社區探訪﹑有面對面的電視辯論﹐和一切選舉工程的工作。不過﹐最教人意外的﹐便是有著這些民主選舉的活動﹐最終的結局依然註定是一個反高潮。(Hong Kong is in the final week of an election campaign, for the aptly named post of chief executive, that has looked surprisingly like the real thing - billboards, baby-kissing, walkabouts, face-to-face televised debates and all. What makes all this democratic bustle surprising is that the end is gauranteed to be an anti-climax.)
今天(香港時間)﹐在香港國際機場旁﹐那個現代化的展覽中心裡面﹐那些正在管治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商賈﹐將聚首一堂﹐做一場中國政治的好戲。(...in a modern exhibition centre abutting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oligarchy that now runs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will gather for a very Chinese piece of political theatre.)
於是﹐在這個選舉的大日子﹐我決定躲懶一天﹐不寫什麼﹐只硬崩崩地抄抄外國報紙的報導和評論﹐來慶祝香港成功地模擬了一次外表有點像樣的特首選舉。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