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2, 2008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底下﹐我是一部運作得算是不俗的考試機器。雖然總是未能在自己心儀的學校裡讀書﹐雖然總是未能讀到自己喜歡的學科﹐派出來的考試成績﹐縱然不是最好的那群﹐也教不少人羨慕罷。不過﹐也正正因為這樣﹐我徹徹底底是一部考試機器。要不﹐我不可能在那些不大喜歡的學科的考試裡﹐考得到不俗的成績。

最近﹐在報紙裡讀到兩篇關於考試的新聞﹐很想跟那些在香港讀過書﹑考過試的人分享。

搬到歐洲生活後﹐我是越來越後悔中學的時候﹐未有到英國留學。讀畢其中一篇新聞稿後﹐我是更加後悔。那天﹐報紙標題寫道﹕讀文科的人比讀理科的人更容易擇A。

我不敢說﹐我對科學沒有興趣。至少﹐我確實曾很喜歡化學和數學。不過﹐我對文學和歷史的興趣﹐其實更濃。

至今﹐我依然不明白﹐香港的學校何解硬是要學生在中學三年級後選擇文科還是理科﹐為自己選上一條影響以後一生的路﹖一個中三學生究竟有什麼能耐能夠做這一個這麼重要的決定﹖回頭望望﹐我知道﹐我當年就沒有這樣的本領去為自己選擇。於是﹐從此以後﹐我就只能帶著我的後悔﹐繼續走著我的人生路。我以為﹐假如真的要學生選擇﹐學校就應該讓學生每一個科目去選擇﹐而不是在兩大堆科目裡﹐選擇其一。

我選擇了理科﹐原因其實很簡單。人家說﹐讀理科是很容易考得到好成績﹔人家也說﹐讀得到書的男生﹐都應該選上理科。由於自己沒有能力替自己挑選﹐人家的看法便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畢竟﹐沒有人是一個孤島。於是﹐也就是這些人家的說話﹐我決定跟中國歷史﹑中國文學﹑歷史和英國文學分手。假如可以每個科目去選擇的話﹐跟化學和數學一樣﹐這些都是我會很用功去讀的科目。那時候﹐我應該就不會淪落至成為一部考試機器。讀著一些不大喜歡的科目﹐我能夠不是為考試而讀書嗎﹖

於是﹐當知道在英國﹐讀文科的人比讀理科的人更容易擇A後﹐我能夠不更後悔當年沒有到這個香港的前宗主國讀書嗎﹖我選科的決定﹐本來就是基於拿取好成績的難度。假如知道讀歷史﹑讀文學更容易獲得好成績﹐我這個懦弱的人就能夠勇敢地選上文科了。更何況﹐在英國﹐只有能夠讀書的人﹐方能讀文科。因為那是一個重文輕理的社會。讀文科方是出人頭地之路。

分析說﹐讀文科的人較容易得到A﹐乃是因為文科科目的考試答案都不是固定的。只要文筆通順﹐言之成理便成。讀理科的﹐則往往要把所有標準答案寫上了在答題簿裡﹐方能有機會給評得高分。

這完完全全跟香港的評分制度相反。我想﹐乃是因為香港的教育﹐都是為了訓練一部又一部應付考試的機器。不論理科﹐還是文科﹐香港的評卷員就只懂得按著那份考試局派來的標準答案來評分﹐完全不曉﹐也不敢有些少獨立的思考。於是﹐在那個前英國殖民地﹐則是讀理科的人更容易擇A。

談到此﹐便想起了另外一篇關於考試評分的報導。

那天﹐《泰晤士報》的報導說﹐首席英文科評卷員跟其他評卷員道﹐在作文科試卷上寫上「FUCK」的﹐應該獲得最低分數。因為那些考生至少能夠用文字表達得到自己心裡面所想。至於﹐能夠在後邊加上驚嘆號的﹐就更加應該得到獎分。因為他們比之前的那些考生的本領更高﹕他們懂得如何適當地使用標點符號。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所以我當年臨近考高考也硬要轉科。直至今天,我仍覺得那個抉擇是對的。

成績是其次,最重要是否你喜歡的東西。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however this can only be the things that i will tell my daughter (or son).

Anonymous said...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kinds of choices ahead, not only education. You'll have a lot to tell/teach them.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the biggest choice: where to put my daughter (or son)? i mean, which country? if i am wealthy enough defintely pirvate school in england. unfortunately, i can foresee in the near future my wallet will become bottom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