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8, 2008

這一個月﹐實在有太多電影想看。

千呼萬喚﹐《色戒》是終於在歐洲上畫了。也有高安兄弟和添布頓的新作﹕《NO COUNTRY FOR OLD MEN》與《SWEENEY TODD》﹑改編同名著名小說的《THE KITE RUNNER》﹐以及湯漢斯和茱麗雅羅菝詩主演的《CHARLIE WILSON'WAR》﹐都是我想入場欣賞的電影。此外﹐我倒還是未看畢比特那部超長名字的戲﹕《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它在聖誕前已經上演﹐卻還未落畫。

不過﹐跟讀書一樣﹐想看的電影太多﹐然而時間又實在所限﹐於是﹐假期完畢回到都柏林後﹐我還只是到過電影院一趟。真的﹐就只一趟。看的﹐是去年康城影展最佳電影《四個月﹐三星期﹐兩天》(4 LUNI,3 SAPTAMANI SI,2 ZILE)。它擊敗了王家衛的《藍莓之夜》。這也是零七年歐洲最佳電影。是羅馬尼亞導演夢橋(CRISTIAN MUNGIU)的作品。

朋友很奇怪我的選擇。在眾多想看的電影裡挑一部出來﹐我竟然會選這部講在壽西斯古年代墮胎的電影。老實說﹐讀畢所有電影的故事簡介後﹐我也奇怪我自己的選擇。因為這是一部最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那只是一個女大學生跑去幫襯黑市醫生墮胎的一天經歷。當中肯定沒有什麼高潮﹐也沒有什麼跌墮起伏。

也許﹐我真的是在裝扮有藝術氣質罷。還記得評論是如此寫道﹕With long takes sustaining undiluted emotional authenticity, not to mention an uncannily immersive sound-mix, this is unquestionably brilliant film-making, yet it's far more than a mere triump of techinique.

曾經嘗試翻譯這段說話﹐不過始終無法成功。畢竟﹐寫電影﹐我是外行。況且﹐喜歡看電影﹐就只因為喜歡看裡面的故事情節。對於那些所謂鏡頭運用﹐光暗調配﹑音響設計等﹐沒有很深研究﹐實在沒有辦法把那段電影評論的說話﹐簡單易明地翻譯過來。於是﹐唯有原原本本如文抄錄一次。

其實﹐我這一個選擇﹐也很容易理解。因為這根本不是我的選擇﹐我只不過跟從了我那個中國大陸影碟供應商的選擇罷了。更正確點說﹐該是跟從了我那個中國大陸影碟供應商的不選擇。

聖誕回港期間﹐當然要到深圳走一趟﹐為來年異鄉的生活做一個準備。

今次﹐我是有備而去。早在十二月初﹐便透過老友ADW﹐給阿丹送來一張WISH-LIST。上面都是我希望要的DVD。都是一些電影和電視劇。當中﹐有兩套電影﹐是愛爾蘭的作品。一部叫《ONCE》﹐另一部則是零六年康城影展最佳電影《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我不知道香港戲院是否曾上演過這兩部電影。不過﹐可能因為在紐約爆冷地大收旺場關係﹐阿丹是能夠給我找來了一張《ONCE》的影碟。碟上面寫有一個中文戲名﹐叫《曾經擁有》。至於那部講述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阿丹抱歉地跟我說﹐實在恕難從命。望著那一大堆DVDs,我也明白她確實盡了人事。跟那些荷李活出品比較﹐歐洲電影從來都是冷門﹐更遑論愛爾蘭這個小島的作品。

於是﹐在電影院裡﹐想著那有限的時間﹐望著其他那些美國電影﹐選擇《四個月﹐三星期﹐兩天》﹐實在既合情﹐也合理。下一個聖誕﹐我還是會回香港渡假的啊。況且﹐因為沒有期待﹐反而覺得電影的確不俗。雖然要選最佳外語電影﹐我還是會挑那部德國作品《THE LIVES OF THE OTHER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