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4, 2008

聖誕回港渡假。有人在雲海宴請吃飯﹐算是給我接風。

那天﹐在匯豐總行辦理好一切事務後﹐見還有點時間﹐便決定乘渡輪過海﹐好看看香港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況且﹐亦想買份星期一的《泰晤士報》。搬到歐洲生活後﹐習慣了讀這份英國傳統報紙的體育版。尤其是他們每場足球比賽後的報告。我要看看他們評論愛華頓的表現﹐也要看看他們如何寫剛過去的那個超級星期天。從前﹐在香港﹐要買一份外地報紙﹐天星碼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穿過那條行人隧道後﹐方記得過去的碼頭已經不復存在。要搭船到尖沙嘴﹐需再多走一段路。我一心想買份報紙﹐於是﹐便繞過中央郵局走去。

新的碼頭在新填海區。是一座仿古的現代建築物。地面再沒有人架起攤檔賣報紙。二樓那兒有些店鋪。南華早報書店是沒有了﹐換上的是BOOKAZINE。店子不大﹐才得以前太子大廈那邊的五份一。這個年頭﹐便是在中環﹐也沒有太多人讀英文書和雜誌。

那天﹐負責看鋪的﹐是一個菲律賓人。本來只顧著跟同鄉講電話﹐不過﹐見我這個唯一顧客多番轉圈﹐依然未能找到想要的東西﹐便停了下來﹐好心開口查問一下。當然﹐也可能嫌我像盲頭烏蠅般亂飛﹐妨礙了她講電話的雅興。我走到了她指的角落去﹐但見報紙架上面﹐有《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美國今日報》﹑甚至《讀賣新聞》﹐偏偏就沒有一份《泰晤士報》。售貨員補充說﹐她們不賣。

我有點失望。很多時候﹐都很不明白﹐明明曾是英國殖民地﹐何解美國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比日不落帝國的還要大﹖至少﹐言語上﹐我們習慣的是美國口音﹔文字上﹐我們習慣的是美國人的串法。電視上播放的西方劇集﹐都是從太平洋另一岸空運到來。《LITTLE BRITAIN》﹑《EMMERDALE》﹑《CORONATION STREET》等﹐對香港人都很陌生。

在渡輪上﹐當然看不到什麼景觀。外面一片朦朧。我終於明白﹐旅遊發展局為何不再推廣渡海小輪﹔我終於明白﹐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為何都得不到政府的保護。誠然﹐獻醜不如藏拙。無謂讓更多更多的人知道香港的空氣﹐快到了一個多吸一口便會死人的地步。

靠著那硬木椅背﹐迎向那微微海風﹐我知道﹐配合著那些龐大的填海計劃﹐這些殘舊的小輪﹐亦會慢慢給淘汰﹐得不到替補。其實﹐只要望望船上的水手﹐也能夠預期﹐便是因為突如其來的經濟問題﹐那些填海計劃給延遲﹐渡海小輪也快要完成她的歷史使命。從前﹐在這一個前英國殖民地﹐天星﹐就代表了碼頭﹐也等於小輪。失去了這兩樣東西﹐那將會是一個讓人悼念一會兒的歷史名詞而已。

假如我是天星的老闆﹐看著公司那黯淡的前途﹐我會決定放棄經營渡海小輪這盤雞肋生意。在那個記者招待會上﹐我會讀出這段簡單的道別辭﹕經過一輪學者研究﹐發覺乘客搭小輪渡海的時候﹐會吸入過多有害的維多利亞港上空空氣。為了香港市民著想﹐為了盡一盡地球村公民的義務﹐天星小輪將從此停行。

那算是為香港的未來積一點福﹑積一點德。在這個搶SOUND-BITE的時代﹐這段說話總能夠給傳媒炒作一些時候罷﹖至少﹐「天星」這個名字﹐不會無聲無息地獨自走入墳墓裡面。但願有一個好心地的人﹐能夠接棒下去﹐使得香港政府終於敢跟現在的宗主國﹐在空氣污染問題上反檯。始終﹐香港特首的職責﹐不是去確保中國經濟繁榮﹐而是要保障每位香港公民的身體健康。

想到這裡﹐原來船已經泊岸。我也到了九龍。

(買報紙雜記 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