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4, 2008

農曆新年的那一個週末﹐我到了倫敦去。算是依照一下傳統﹐跟妹妹和朋友聚了一聚﹐吃了一頓飯。

我們決定吃川菜。於是﹐便選了那間近來大受歡迎的「巴蜀」。和「丘記茶苑」﹑「客家樣」一樣﹐這一間中菜館﹐走的其實也是那條「去中國化地來推銷傳統中國菜」的路線。雖然與丘德威的點子相比下﹐「巴蜀」是有點不夠徹底﹐不過﹐也算是成功地把中國傳統西部的口味帶到了國際的市場去。妹妹說﹐「假如不預早訂位﹐休想能夠在晚飯時候找到一個座位。」

當然﹐這條所謂「去中國化地來推銷傳統中國菜」的路線﹐不是指為了遷就西方人口味﹐而輕易改變傳統菜式煮法的愚笨行為。這條路線的精髓﹐便是從裝修到管理﹐都拋開一切中國餐廳的傳統﹐把自己塑造成一間西方餐館的模樣﹐然後向食客供應著跟傳統口味沒有變異的菜式。

要成功打進國際市場﹐要在米芝蓮推介裡留下一個名字﹐要給那些食評家頒上一顆星﹐我以為﹐這是所有遠大志嚮中餐館老闆都要走的路線。便是不好講到米芝蓮這部餐廳聖經這麼宏大﹐去中國化地來推銷傳統中國菜﹐其實也是所有有心在西方國度從事中華飲食業的人要走的路。

他們都應該知道﹐什麼能夠變﹐什麼不能夠變。

假如為了適應西方口味﹐便輕易改動傳統菜式的材料﹐以至煮法﹐這樣的行為跟出賣自己優良民族傳統﹐實在沒有毫厘的分別。這樣的行徑﹐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一點兒尊重。因為那是為了一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地去敗壞老祖宗的所有文化遺產。在沒有讓足不出戶的西方人﹐真真正正地享受到大江南北菜式的美味之前﹐這些一干只懂靠祖蔭的敗家子﹐已經把那些光榮的產業﹐變賣得所剩無幾。中國菜究竟如何味美﹖都只有在傳說的國度裡尋找。

同時候﹐也想起了早前陶傑在其《壹週刊》專欄裡寫的一篇文章。當中有下面的幾段文字﹕

「九十年代之後的一批大陸華人擾亂了唐餐館的生態。在英國和歐洲各地,只要看見餐館招牌和菜譜是簡體字的,就知道是大陸華人的店鋪。

許多大陸人在英國搶灘,為了生存,搶先推出中國菜自助餐。在格拉斯哥和曼徹斯特的市中心,許多唐餐館用很大的告示牌標明六鎊九十九『任食』。經營成本便宜,材料在屠場撿拾最便宜的貨色。外國的自助餐並非主流,中國菜搶先做起來,自是引起一番哄動。但這些唐人菜館都是打游擊式的經營。一年期滿,老闆撇下電費單、水費單、幾個月的租金,還有該付的稅項,忽然捲包袱跑了。許多伙記中午十二點鐘巴巴的來上班,才看見餐館上了封條,執達吏把守大門,兩個月的薪金付諸流水,個個詛咒他們這位『同胞』老闆的娘親。

哈哈,這就叫做『血濃於水』了。這些唐餐館的老闆是大陸黑市移民,取道西伯利亞、莫斯科、東歐、長征抵此,為了狠狠刮一筆,成為『第一桶金』,表現了民族的優秀本能。唐人餐館的『聲譽』就是被這群難民敗掉的。

英國和歐洲的中國菜館自六十年代開始,是香港新界人的天下。在大陸移民充滿毛澤東井崗山風格的掠奪之下,香港人在外國經營中國菜館,由於有殖民地的教養,畢竟奉公守法,早就劣幣驅逐良幣,被大陸人逼得上梁山了。大陸華人巧取豪奪,以瞞稅和不交水費名聞西方,稅局對所有華人餐館另眼相看,一律嚴打,導致奉公守法的前新界餐館東主也成為警方三天一拍門、五天一抽查的犧牲品。除了搥胸頓足、執包袱回中國,一點辦法也沒有。

今天在歐美做華人餐館,沒有得做的。大陸移民無孔不入,鑽進了所有孔洞,就像泰晤士河底的中國泥蟹一樣,抓鬆了河床,破壞生態。」

讀著這樣的故事﹐我們應該更加知道「去中國化地來推銷傳統中國菜」方是中餐館的老闆要走的路。

感謝上天。中國人裡面有一個叫丘德威的人。一個出生在英國殖民地時候的香港人。他把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救了回來。他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在西方中餐業的戰場上﹐打敗那些在共產黨執政後出生的中國人的方法。

畢竟﹐要保護中華歷史文明﹐還得靠我們香港人。

之所以﹐兩制是如此重要。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I have also tried 巴蜀 in Shenzhen, food there is really nice. Next time I take you there when you're back.

Bayern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i'm not sure if they are the same, man. yea, we can go to sz when i'm back.

and yr team did get a good draw today, h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