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1, 2009

雖然是讀理科出身﹐不過﹐我對科學的興趣其實沒有跟文學與歷史的一樣濃厚。在此「科學」這一詞是泛指一切理科的科目。因為我喜歡化學和數學的程度﹐跟喜歡文學與歷史的沒有差異。我不喜歡的是物理和生物。

所以﹐我後悔當年未有到英國讀書。最近﹐在隨《觀察家》雜誌附送的那本英國私校專輯裡﹐發現原來那年錄取我的那一間中學也算是出色的。中學會考﹐學生五科考獲C級或以上的高達百份之百。跟伊頓公學不相伯仲。這後悔又再重新湧進身體裡面。

我後悔當年未有到英國讀書﹐因為在英國讀書﹐我可以讀數學和化學的同時﹐也可以讀歷史和文學。

我討厭香港教育的其中一個地方﹐便是學校都要逼令中三的學生在兩個籃子裡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個。不是理科﹐便必定要是文科。從來﹐沒有中間灰色的地帶。仿彿每一個人的喜好都應該只能如此DISCRETE。如此斬釘截鐵的不拖泥帶水。喜歡科學﹐便不能喜愛文學。我不知道這是那一門子的邏輯道理。可是﹐在那個前英國殖民地討論教育﹐大家只管教學語言﹑考試制度等硬件﹐從來沒有人想過軟件上有著一個如此荒謬的地方﹕非理即文。

也許﹐大家不是沒有意識到軟件上這個荒謬的地方。只不過﹐這個源于殖民地政府的荒謬的地方其實絕不荒謬。因為在這種制度底下出產出來的年青人將會是機器人。都只能純熟地運用生產者希望產品擁有的技術﹐而不會多作思考。總之﹐都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有文理交融﹐人才曉得真正思想。當人有了真正思想﹐那就是統治者麻煩的開始。因為被統治的人再不是愚民。

這是所以英國殖民地政府沒有容許學生跟宗主國的年輕人一樣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這是所以英國殖民地政府只容許學生在兩個籃子裡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既然九七回歸只不過是宗主國的替換﹐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依然是別人的殖民地﹐年青人依舊沒法子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其實又不是什麼教人驚奇的事情。畢竟﹐要方便統治﹐我們不能夠讓年青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不能夠讓年青人擁有著冷靜的數學分析能力來研究每一件歷史事件的起因和後果﹐然後用著優美的文字來喚醒給矇騙著的廣大愚民。

統治者總不能自己製造一些東西出來推翻自己。於是﹐回歸後﹐一談到教育改革﹐我們只能在那些硬件上浪費時間。軟件是萬萬不能觸碰。

香港教育﹐說穿了﹐還不過是殖民者 - 英國和中國﹐方便統治的手段。

我已經浪費了我的青春來成為別人希望我成為的一個愚民。我不能夠讓我的孩子也走著我走過的那一條路。

2 comments:

tzigane said...

那麼,在香港讀到中三,然後往外國讀書又如何?香港學制的好處,就是中英文並重。海外不乏有一流中文師資的學校,但花在中文的學習時間,一定及不上香港。在香港打好中文底子和學點英文,然後再到外國生活也不遲呀。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tzigane,

F3? it'd be a bit late to join the elite schools. okie, i'm no expertise in education. but i always believe that mother language can be taught well by family education, paricularly the young teachers we have now is no better than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