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8, 2009

搬到歐洲生活前﹐ 我曾經是《觀察家》雜誌的讀者。不過﹐在都柏林住上後﹐雖然每個星期都依然收到出版社發給我的電郵﹐我反而再沒有讀過一期這一本英國雜誌。其實﹐除了偶然會在報攤買一本《經濟學人》﹐或其姊妹雜誌《智慧生活》﹐或《私眼》外﹐我竟然戒掉了讀雜誌的習慣。甚至連足球雜誌也不是定期閱讀。

我想﹐這跟我每天都讀《泰晤士報》有關。尤其是足球方面。

我的確以為沒有一份我讀得懂的報紙(即華文報紙與英文報紙)會有比《泰晤士報》更出色的體育版。其實﹐《金融時報》的體育版也很吸引。可惜﹐只在週末刊登﹐所以實在不能跟《泰晤士報》媲美。

早陣子﹐SNOWDROP跟我在此談及《衛報》如何比《泰晤士報》好。我實在不能認同。因為《衛報》的球賽報導和分析的確較《泰晤士報》遜色很多。無疑﹐對我而言﹐一份報紙最重要的地方﹐還是體育版。因為那是我每天首先會翻到的那一部份。雖然﹐我已經到了那個應該要多關注財經新聞的年紀。我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說話﹕「年青人讀報﹐首先讀的定是體育版﹔開始步入中年的﹐就是經濟版﹔老年人首先讀的﹐則是訃聞。」

從前﹐當香港報紙再沒有體育版後﹐當連《南華早報》也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我的確可是認老地關心起經濟新聞來。那時候﹐我依然每天讀兩份報紙﹕一份華文和一份英文。那是我自小養成的習慣。華文是《信報》﹐英文就是《金融時報》。直至我決定離開香港﹐搬到歐洲生活前。

在愛爾蘭安定後﹐跟隨著董橋﹑陶傑等旅居英國時養成每天讀《泰晤士報》的習慣﹐其實不是什麼出人意料的事情。況且﹐以前每次到英國旅行﹐我都會在報攤上買一份。於是﹐我重新發現體育版吸引人的地方。原來﹐在香港的時候﹐我是被逼提早步入中年。現在﹐我不過是在尋回以前失去了的青春。

最近﹐我終於買下一本《觀察家》雜誌。是三年來的第一次。

老實說﹐封面上面所提及的故事﹐我都沒有太大興趣。吸引我的﹐其實是隨刊附送的那本私校專輯。

我記得﹐在JEFFREY ARCHER的《FIRST AMONG EQUALS》裡提及過﹐英國有些名校是要在孩子出世前便要排隊報名。這裡「名校」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出產過一些首相的中學。對﹗不是一個﹐是一些。我不清楚這裡是否有小說家誇張的成份。不過﹐我確實知道﹐有些的的確確要提早一點報考的。像伊頓公學。假若要孩子入讀這一間首相學府﹐除了能繳付那高昂的學費外﹐還要記得早兩年便替孩子報名考試。即小學五年班便要報考﹐否則他們實在不能取錄。這是那些ETONIAN家長跟我講的故事。

要我的孩子入讀伊頓公學﹐實在是一個奢夢。我當然很希望﹐不過﹐看看自己現在的經濟狀況﹐我怕這並不大可能實現。HARROW和WINCHESTER也都一樣罷。都只有夢的份兒。況且﹐我倒希望自己有一個女兒。縱然如此﹐我還是希望我的孩子入讀英國的私校。我相信那些嚴厲的傳統教育。當孩子還少的時候﹐嚴厲的傳統教育是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懂服從和尊重歷史。不能夠服從﹑不能夠尊重歷史的人﹐永遠不能夠創新。所以﹐我依然堅持﹐中學教育要選傳統的英國私校﹐大學則要在自由開放的美國讀。

於是﹐我決定開始為我的孩子的教育打算。我開始留意一些我心儀的那幾間「價廉物美」的學校。

4 comments:

浪子m: said...

《私眼》
有趣的名。

mongmeiyu said...

It is do good that u start to plan about your family and your children already. We started too late.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mingmanfred,

it's an appropiate translation of private eye, isn't it?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ivy,

never too late.

but yes, i have though of this for quite a long time 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