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3, 2006

假如往後的一段日子裡﹐我並不能繼續閱讀信報﹐我最掛念的一定是孔少林跟方卓如的專欄。可能﹐因為我是個古怪的人。

人家買信報﹐都是為了讀林行止和曹仁超的文章。記得在中大讀MA的時候﹐有一課討論到改革信報。那位曾向多間報社獻妙計的講者﹐在課堂中大聲疾呼﹐提議要辦網上信報。他說﹐假若每次閱讀林行止和曹仁超的專欄都要收錢﹐便一定有錢賺。無他﹐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兩個人便等於整份報紙。有了網上版﹐那些讀者會依舊給錢予報社﹐可報社卻不用印刷﹐省回不少油墨紙張的成本。這的確是一條妙計。

我當然贊成。至少﹐身在外地都能夠方便閱讀香港唯一一份不偏不倚的報紙。是回歸以後﹐唯一一份依然能夠讓人大鳴大放的報紙。會刊登任何政黨的文章。容許作者宣揚各種理念。當所有報社都盲目投向北京(除了蘋果日報)﹐這種風骨實在難得。這根本是知識分子報紙應有的態度。

昨天﹐孔少林在其專欄裡寫道﹐

今年香港電影頒獎禮﹐由主持到頒獎嘉賓盡是老面孔﹐毫無新意。這也算了。但過場對白無聊至極﹐準備混亂﹐態度散漫﹐真是慘不忍睹。對喜愛港產片的觀眾來說﹐要看完這樣子的一個頒獎禮﹐是折磨。有幾多老闆看完這個頒獎禮會有信心﹖

原是物語這個專欄實在值得我每天追看。寫的都是我心裡的話。

今天﹐孔少林又寫道﹐

我們每天在交通車程須花上一兩個小時。閱讀是最佳的消磨時間方法。正因為這個特色﹐令免費報紙取得空前成功。縱使如此﹐在車上找周公﹑聽音樂或只是發獃的人還是佔大多數。莫說HARRY PORTER或DA VINCI CODE不多見﹐連壹仔﹑東周都已經算是知識份子讀物。......小時候不愛看書的人﹐長大了就連忽然一周也嫌太多文字。看不到兩三頁﹐或者只看圖畫和標題。

這是我們希望的社會嗎﹖我不知道你怎樣想。不過﹐我絕不希望我的孩子只懂看電視﹑打機和聽歌。

中飯的時候﹐約了朋友在TIMES SQUARE大電視下面等。我怕塞車﹐於是提早出門。結果是﹐比約定時間早了一刻到達。聽著那些廣告﹐我從袋子裡拿出那本兒女英雄傳﹐繼續閱讀十三妹的遭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