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我總喜歡聊上幾句。
搬到歐洲生活後﹐這樣的事情變得更加平常。畢竟﹐在西方社會裡﹐這根本就是件平常不過的事情。在酒館裡﹐在交通工具上﹐跟一些有趣的人搭訕﹐是擴闊自己眼界的途經。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多了解得到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多認識一些自己圈子以外的故事。我們總不能給自己的圈子限定了自己眼光和思想的發展。
其實﹐就只有在中國人的社會﹐父母才會教孩子不好隨意跟陌生人閒聊。
當然﹐我不是說在網上聊天兒。我的意思是﹐跟陌生人面對面閒談。
我是一座古老石山。到了二十一世紀﹐我依然未能夠稱「網上聊天兒」為「聊天」。正如我依然要每天到報攤買上一份報紙才上班一樣。我接受不了在網上讀報。因為除了說話內容外﹐聊天還要有眼神接觸。和身體語言。和大家一起共同呼吸的空氣與味道。所以﹐縱然科技上已經有視像會議﹐我依然未能接受網上聊天屬於聊天。
就因為父母不鼓勵孩子隨意跟陌生人閒聊﹐我老是以為香港孩子沒有西方的活潑。香港孩子總是不能夠自如地表達得了自己小腦袋裡的想法。甚至有點怕去表達自己小腦袋裡所想所思。
平安夜時候到達香港的家。一邊喝著母親勞苦地煲下來的湯水﹐一邊看著電視新聞。
記者在玩具店訪問了幾個小朋友﹐問問他們喜歡什麼聖誕節禮物。他們竟然都不約而同地面對陌生人很怕羞。有一個甚至要躲到母親背後﹐才勉強回答了記者的問題。仿彿發表意見是不容許的事﹐仿彿沒有父母首肯﹐自己的意見都不能跟別人說﹐縱然人家只是問你喜歡什麼聖誕禮物。
跟西方世界完全是兩回事。至少﹐在我認識的西方社會裡﹐即英國和愛爾蘭﹐只要碰上了記者訪問﹐人家那些孩子都會大大方方﹐口若懸河地回答。
這是文化上的分別嗎﹖
不過﹐有點奇怪。在現今香港社會裡﹐我們成年人一邊慨嘆孩子成為電車男的同時﹐當孩子發表了自己的聲音後﹐我們又會罵他們過激。我們希望年青人有獨立想法﹐我們又不要他們不聽從我們的指示。我們要他們關心社會﹐也不要他們關心社會。
在回歸後的香港長大的孩子﹐註定是一個悲劇。在中國殖民地長大的孩子﹐當然註定是一個悲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中國殖民地這個有說得好
2b Corp,
Thanks. I do think i'm correct in decribing HK by this term.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