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3, 2009

(一)

喜歡契柯夫的《三姊妹》。喜歡裡面那種生活的無奈。喜歡那種籠罩著整部戲劇的灰沉。畢竟﹐人生在世﹐未如人意之事﹐十常八九﹔能夠按著自己想法發展的事情﹐只會在童話裡出現。現實世界裡面﹐越希望得到的事情﹐越不能得到。

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

偶然﹐我們會在一大片灰暗裡面﹐錯誤地以為發現一個彩色的廣闊天地。

就正如在《三姊妹》裡面其中一個對白。一個我很喜歡的對白。是第一幕。當一切仿彿還好像充滿希望的時候。

「我以為﹐無論那兒的生活是如何枯燥乏味﹐世界上沒有一處地方不需要教育和智慧。就說在我們這個小鎮裡面﹐除了你們三姊妹外﹐所有居民都沒有文化﹐沒有讀過太多的書﹐都不關心時事。明顯地﹐你不可以期望能夠贏得週邊這群無知大眾認同你的想法。隨著時間飄走﹐你甚至要逐少逐少放棄自己的理想﹐直至完完全全混入那群大眾裡面。生活的確最終會把你整個人吞掉。不過﹐你倒不是無聲無息地消失。因為你確實曾經在歷史洪流裡留下過一些痕跡。也就是這些少痕跡﹐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這個小鎮裡面便會出現六個人﹐像你們三個一樣。然後﹐就是十二個﹑二十四個﹐直至所有人都像你們三姊妹般。就是這樣下去﹐二百年﹑三百年後﹐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非常美麗。這是我們經常渴望的事。假如我們的理想未能夠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我們一定要如此想像﹐要如此等待﹐要如此準備。我們都要比我們的祖父﹐比我們的父親﹐知道得更多﹐見識得更多。」

(二)

《三姊妹》寫成於1900年。

六十三年後﹐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有一個人大聲地向全世界﹐講出了自己的夢想。

他說﹐他有一個夢想﹐希望他四個孩子能夠有天生活在一個不理會膚色﹐只理會內涵的社會。(我譯得不好。所以﹐還是乖乖地抄錄原文一遍﹕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u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當然﹐他就是馬丁路德金。

四十六年後﹐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似乎實現了。那一個國家出現了首位黑人總統。

或者﹐現實世界裡面﹐也不至於只得灰色與失望﹔或者﹐我們曾經夢見過的那塊彩色的廣闊天地﹐就在世界的某一處。

在世界的某一處﹐靜靜地等候著我們的光臨。或者。或者。

(三)

上星期﹐在《泰晤士報》讀過那篇分析金馬倫在保守黨年會裡演講辭的文章後﹐腦海裡竟然出現了這一句話﹕

「我有一個夢。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不用加入共產黨﹐只憑著大多數民眾的支持﹐成為中國的總理。」

有點風牛馬不相及。

(四)

假如我們的理想未能夠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我們一定要如此想像﹐要如此等待﹐要如此準備。

1 comment:

hare said...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