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8, 2008

從近幾天朋友電郵過來的文章看﹐我想﹐在香港和中國﹐這個奧運會裡鬧得最熱哄哄的﹐該是開幕典禮裡那一個「咪嘴」事件。

我是香港人﹐當然講「咪嘴」。這是近幾年來娛樂版記者教曉大家的一個詞語。我記得﹐小時候﹐我們講的是「播帶」。在錄音帶已經成為歷史文物後﹐我們的語文也當然要隨著時代進步的步伐﹐一起向前邁進。我同意﹐我們應該用「咪嘴」代替「播帶」。

不過﹐不明白的﹐倒是何解在娛樂版裡經常使用的「咪嘴」﹐一旦到了所謂的要聞版﹐就紛紛改成了有點八股味道的「唱假」。

那天﹐在公司留意著英國泳手REBECCA ADLINGTON的比賽消息時﹐無意間讓我在《泰晤士報》網頁﹐讀到這一宗「咪嘴」新聞。和開幕裡上的那些假煙花。

我查看了一下這兩篇新聞稿的日子。發現是即日的消息﹐便立刻傳送給幾個香港的朋友。我在那封電郵裡補充道﹕「也許﹐大家又會大喊﹐這是西方傳媒抹黑中國的最新證據。」

回歸後﹐許多香港華文傳媒報導新聞的手法﹐離西方的標準越來越遠的同時﹐卻跟中國大陸的慢慢地接上了軌﹐於是﹐香港人對週邊發生的事情的看法﹐也就跟中國大陸的民眾越來越接近。很多時候﹐我都希望把另外一個觀點帶回那個前英國殖民地。我從來都以為﹐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有不同的意見﹐和激烈的辯論。

原來﹐香港的華文傳媒也有報導這一個「咪嘴」新聞。

其實﹐當中國大陸的傳媒亦爭相報導時﹐這怎可能會沒有一點危險。不過﹐在消息出街前﹐報社的總編輯都應該曾有過一個考慮﹐一個疑惑罷。畢竟﹐壞了中國名聲這個罪名﹐已經再不是一個香港人可以承擔得來。

消息暴光也有一個星期了。只是﹐當香港大眾都在七嘴八舌地談論這一件「咪嘴」新聞的時候﹐我也可以跟大家保證﹐在國際上﹐這件事情沒有壞了中國的名聲。

在西方傳媒眼中﹐花一天去報導這宗新聞也嫌多。在爆出「咪嘴」事件後一天﹐報紙裡就只有一個角落談到這一件事。大家提不起興趣的同時﹐也以為毫無新聞價值可言。

所以﹐讀過朋友電郵過來的文章後﹐我實在希望香港人和中國人放過那兩位小女孩罷。她們都是無辜的受害者。她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道歉。她們需要的是一個寧靜。這件事情﹐會永遠跟著她們。因為早已在她們弱小的心靈烙了一個不能磨滅的印。我們何苦要繼續在她們那個傷口裡挖﹐甚至撒上一把鹽﹐讓那個傷口永不結巴的同時﹐也讓那兩個小女孩受著更大的痛苦。

真的﹐在國際社會裡﹐北京奧運會開幕裡的「咪嘴」﹐的確激不起一星水花。

畢竟﹐在西方﹐人咬狗方能算是新聞。當然﹐這不是在極權社會裡的傳媒所能夠明白的事情。因為對他們而言﹐狗咬人才是能夠報導的事。

那天晚上﹐當愛爾蘭電視臺記者總結了一天的花絮後﹐主持人對於「咪嘴」和假煙花﹐就只投以簡簡單單的一句﹕「很正常嘛。」

的確﹐何必大驚小怪。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很正常嘛。」

懷疑那是因為那等事情在娛樂圈根本就是常見的事,中外也一樣,只不過通常是觀眾不留意,又或者是製作人不置一詞罷了。

說「咪嘴」,個人真的懷疑香港的演唱會十居其十(?) 是「咪嘴」,因為歌手如此跳呀唱呀,竟然沒有些許喘氣聲……若說平日多跑步練氣,也絕對絕對不能整個演唱會中都可以保持沒半點喘氣聲。看那些慣跳的舞蹈員:一首歌數分鐘伴舞,完成後都已汗流浹背氣喘喘啦。

於是我就想,演唱會中,間或有很稀有的一、兩首歌,或許真的是現場唱,因為通常那時候,我們就能見到歌手的真章,喘氣、甚至走音、跟不上拍子等等紛紛出籠。

~ citizen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citizen,

i don't know. perhaps it is not uncommon. but i do believe at least those play in musicals are live. i do believe so.

Anonymous said...

美國的傳媒可能比英國的要八卦,連小報前幾天也來一個頭版:What is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