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也不好說是在什麼國際場合。要跟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任意攀談上半小時,而不必令任何一方有發悶的感覺,談的當然要是大家共通的話題。「共通話題」的意思﹐就是談話雙方都有興趣的題材。

假如大家都喜歡看球賽﹐足球當然就是那個共通的話題﹔假如大家都愛旅行﹐不同國家的文化也就是那個共通的話題﹔假如大家都喜歡飲酒﹐各種各樣的酒亦就是那個共通的話題。

其實﹐只要有點人生通識﹐生活有點趣味﹐閒來有點嗜好﹐我們都可以跟不同的人﹐有著很多共通的話題。只是﹐在香港這個社會裡﹐「我自己」竟然是大家共通的共通話題。早前《黃金冒險號》裡面的一段文字﹐正好講中香港人的談話內容。

那天﹐陶傑寫道﹕

許多人說話不離一個「我」字,「我」跟老闆的恩怨,「我」跟同事的糾紛,全世界都誤解了我,滿腔委曲,只找一個人來吐洩。許多人都有過這等不快的經驗:對面這位說話人,我我我我我,說話像自動機關鎗,關於「我」的長篇故事,由女媧煉石補青天開始,講到五十萬人大遊行董建華下台,上下五千年冤纏禍結,縱橫八萬里地慘天愁,其間又爐灶另起、枝蔓橫生,不斷出現不相干的人事情節,幾百個人物全屬混蛋,只有「我」這個主角是義薄雲天的忠勇,幾百萬字盡皆一面倒的版本。

所以﹐跟陌生的香港人攀談﹐不難沒有發悶的感覺。

便是雙方都喜歡足球﹐那個香港人坐下來一開口﹐講的就只是自己擁護的那一隊球隊﹔便是大家愛旅行﹐那個香港人坐下來一開口﹐講的就只是自己的經歷﹔便是雙方都喜歡飲酒﹐那個香港人坐下來一開口﹐講的就只是自己飲過最好的那一瓶紅酒。

很多香港人都有這種本事﹕都會共同地把共通的話題﹐變做個人專有的特定題目。

我以為﹐這其實跟週圍文化氛圍﹐很有關係。

縱然做了英國殖民地百多年﹐縱然都硬崩崩地直接翻譯了一些英國說話﹐只是﹐香港人依然沒有把英國人見面時的問候語﹐搬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裡面。

記得初搬到愛爾蘭的時候﹐每遇到相識的﹐或不相識的人﹐都覺得很不習慣。因為對方自「HOW ARE YOU?」開始﹐便會打爛沙盆問到篤般﹐把你的生活種種﹐從很微小的事情﹐到極巨大的舉動﹐由你的身體裡翻倒出來。自見面開始﹐對方就只關心「你」一個。甚至可以說﹐所有事情都是衝著「你」而來。從來都沒有一個「我」。於是﹐這樣「你你你你你」﹐就可以足足五分鐘。以至更多。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當然習慣說話不離一個「我」字。只是﹐跟許多香港人一樣﹐就只限於自動機關鎗地﹐講關於「我」的長篇故事。要這樣引導地談「我」﹐反而很不習慣。因為很不自然。總是覺得很有限制﹐未能隨意另起爐灶、橫生枝蔓,不斷出現不相干的人事情節,來突顯我自己的義薄雲天。

在都柏林生活了一年多﹐總覺得愛爾蘭人的確很健談。他們一碰面﹐就是從不相識﹐都可以任意攀談上半小時。在酒館裡﹐觀察得久了﹐我以為﹐關鍵就在於那一個「你」字。

2 comments:

The Sweet Piscean said...

Being a Hongkonger, i really wanna get rid of "I" culture. So have u got any suggestion for avoiding "I"??

Though i tried not not write "I" in my blog, but i fail finally. Still, i think u did a pretty good job in writing sth other than "I". Thats why ppl love ur blog!!

Anyway, it feels good to read ur blog...just like u're talking to me daily. =)

The Man Who Loves Everton said...

thanks. it's nice to know that you feel like i'm talking to you everyday.

i have no suggestion coz i am still learning that. it's not easy particulary for a man of this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