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2, 2007

在英國工作的香港人著實不少。跟我有些聯繫的﹐也有一堆。我指的聯繫﹐是他們聚會的電郵﹐也不定時收到一個UPDATED的CONTACT LIST。

身在愛爾蘭﹐當然不能每次出席他們在英國的聚會。縱然只要早一點在網上購買﹐從都柏林到倫敦的機票﹐會比英國﹑愛爾蘭本土的長途火車便宜。(從倫敦到紅魔鬼的老家﹐來回便要兩百英鎊﹔飛越愛爾蘭海﹐兩程連稅則可以只是六十歐羅。)不過﹐我老實一次也沒有出席過。因為都不是價錢問題。

早前﹐他們的一次聚會後﹐我收到其中一個人發給大家的電郵。內容不外是﹐多謝那位搞手安排聚會和不時更新電話/電郵表。只是﹐最後他還多加了一句﹕能否有那一檯ST JOHN'S的電話﹖

我想﹐他指的ST JOHN'S,是香港大學裡面那間宿舍。因為那個聚會是港大舊生的活動。

我不知道他要那個ST JOHN'S CONTACT LIST作甚。也沒有興趣猜度。只是﹐不知為何﹐總想起了陶傑的《泰晤士河畔》。裡面有一些文章﹐專講香港人在英國留學的百態。讀著那篇電郵﹐腦海裡出現的是這兩段文字﹕

「由於英語未精﹐外型不濟﹐泡洋妞欠缺本事﹐只好向香港女生中挑選性伴﹐下課後大被同眠﹐男女關係一片混亂。每年十月開課﹐火眼金睛地盯著今年香港有何『新菜』來英上市。」
「開學未幾﹐某略有姿色之香港女生上市﹐艷名迅速四播﹐一干餓慌了的男生人人嚴陣以待。」
同時間﹐我亦記起了大學時期的一段傳聞﹕都說ST JOHN'S的女生最標致。因為他們挑選女宿生﹐什麼都不看﹐便只看樣貌和身材。能夠搬進ST JOHN住三年的﹐都應該是那年度港大校花的頭幾名。(對於這個說法﹐小女孩應該有點興奮地舉腳贊成。)

當然﹐那只是我無聊且無謂的聯想。也許﹐那位男生的確有一些公事要跟一眾ST JOHN'S人傾談。其實﹐便是在眾ST JOHN'S美女群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也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始終﹐人總要找個終身伴侶。

我有著這樣的聯想﹐倒乃因為我經常用陶傑的想法﹐看一眾留學英國的香港人﹐看一眾在英國工作的香港人。當然﹐還有那個在英國對岸生活的自己。

我不是反對海外的香港人經常聚在一起。孤身遠遊外地﹐當然要跟一些家鄉人聯繫一下﹐好歹有個照應。只是﹐「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方是我們到海外生活應有的氣魄。我們不能輕重不分。只記著跟自己一樣的異鄉人﹐忘記身邊其他的一切事和物。況且﹐要在海外有個照應﹐怎麼一定要是跟自己說一樣母語的人﹖

我們要打破的是唐人街的傳統。我們不能是唐人街的延續。飄泊天涯之後﹐一張臉上印著的除了風霜外﹐怎能是一片空白﹖

執筆到此﹐我也想起了孫中山先生的另一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