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7, 2007

《香港﹐有幾香﹖》是一個書名。作者叫張專。

那是一本我只用了幾次大便的時間﹐便讀完的書。因為作者跟那個港奸組織民建聯有點關係。她的丈夫便是那個所謂政黨的前副主席。對於這個只會出賣香港人的組織﹐我實在憎恨得很。一切跟他們有關的人和事﹐我都很厭惡。不過﹐既然朋友老遠給我帶來這本書﹐我也很樂意在大便的時候翻上一翻。只是﹐想不到﹐有幾篇文章﹐我倒有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篇﹐她寫道﹐以前﹐每次回北京﹐除了會見親朋好友以外﹐還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節目﹕淘碟。

聖誕節回香港渡假。離開都柏林前﹐我也決定好那天到深圳幫襯一下阿丹。那就是我和我的朋友淘碟的地方。「碟」就只狹義地是DVD,「淘」則是那個對碟先選後買的行為﹐跟淘金相類。這位白頭佬的老婆說﹐淘碟還隱含尋覓﹑搜索﹑淘汰﹑選擇等一系列的複雜心理過程。

的確說得很透澈。

阿丹的那個地方﹐才是一個不過三百尺的單位。只是﹐裡面DVD的種類實在比以前漢口道那間HMV還要多很多。一些在香港沒有正版碟買的電影﹐這裡也會有存貨。很久以前﹐讀石琪的影評﹐知道《暗殺戴高樂》(THE DAY OF BEING JAKAL)是一部很緊張刺激的電影。那時候﹐在香港找了又找﹐始終未有所獲。最後﹐還是朋友在阿丹那兒找到。自此﹐知道了這個淘碟天堂。以後遇上了什麼想看的電影﹐以至很冷門的電影﹐我都會妥阿丹幫忙。最近﹐她便給我找到了那部一九七三年版的闇打つ心臓。正如張專所說﹐沒有一個地方的DVD出版﹐有內地盜版DVD的這樣專業和齊全。

張專以前是北京廣播學院副教授﹐教西方電影史。她便是在淘碟的時候﹐給她找到了《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和所有課程需要的電影。有高達的《沒氣》(BREATHLESS),阿倫雷諾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和塔柯夫斯基的《鏡子》(MIRROR)。

孔少林也在《信報》裡寫過﹐內地人可隨便走進DVD店,購買奇斯洛夫斯基的盒裝《十誡》,或禁片《阿爾及利亞之戰》特別珍藏版,每張影碟售價平均七至十元人民幣。香港想看《十誡》,只能到亞瑪遜訂購;《阿爾及利亞之戰》在HMV承惠三百五十大洋。(其實﹐HMV也有《十誡》。不過﹐整套售過千元。)

有著這樣的天堂﹐中國人都建立了對電影的熱愛。

孔少林說﹐內地影迷非常成熟。內地有本電影雜誌叫《看電影》。內容之豐富、水平之高,實在令香港電影人汗顏。因為香港影迷人數凋零、水平低俗,像《看電影》這類高水平電影雜誌,根本無法在香港生存。他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疑問﹕假如香港人可以二十港元購買到《阿爾及尼亞之戰》,香港影迷口味會否墮落至低俗笑片層次?蓬勃翻版市場能否帶旺香港電影市場?

這實在是一個夾雜經濟、法律、道德、文化的複雜課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