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巴黎旅遊﹐都很希望到這兩個地方一遊。可惜﹐每一次都總是某種原因﹐未能成行。
十月﹐重遊花都﹐恰巧碰上重陽﹐算是有點應節罷﹐便一早爬起床﹐跑到法國首都最出名的兩個墳場﹕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與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似乎﹐我的確越來越喜歡參觀墳場。
去年夏天﹐到布拉格去﹑到KRAKOW去的時候﹐墳場都是我要到的景點。
三年前﹐是農曆新年的日子﹐在大英圖書館裡面的書店﹐碰上一本介紹倫敦墳場的書﹐便嚷著要買回去。那時候﹐我的腦袋裡盡是電影《CLSOER》的片段。(那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奈何未有機會遇上劇院重演原裝的舞台劇。)不過﹐在妹妹不斷提明示暗示那天是大年初一底下﹐我才依依不捨地把那一本書放回書架上面。
這次在巴黎遊墳場﹐跟在東歐不一樣。在捷克﹑在波蘭﹐我們參觀墳場是為了紀念那大批大批不幸遇上種族屠殺的無名猶太人﹐為了見證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個最殘忍的事件。在法國首都﹐我們到墳場去﹐為的是憑吊那幾位在人類歷史上散發過燦爛耀眼光芒的名人。
在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我們跑到了JEAN-PAUL SATRE和SIMONE DE BEAUVOIR的墓碑前﹐跑到了SAMUEL BECKETT的墓碑前﹐也跑到了JEAN SEABERG的墓碑前﹐去悼念這些比我們先走的人﹔在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我們拜祭了BALZAC﹑ OSCAR WILDE和EDITH PIAF。
到過王爾德的墓﹐當然不禁想起幾年前那部叫做《PARIS, JE T'AIME》的電影。是一個由許多小故事合併而成的電影。去年﹐同樣的方程式放便放了在紐約。在巴黎拍攝的那一部裡﹐除了那個愛上回教徒的那個外﹐關於王爾德墓的那一個﹐也是我喜歡的。是愛屋及烏罷。畢竟﹐這一個愛爾蘭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
只是﹐最教我欣賞的墓碑﹐卻是另外一個愛爾蘭人的。是另一個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劇作家的。是寫成《等待果沱》的SAMUEL BECKETT。
我嫌王爾德那個墓太過浮誇。那一座石頭彫刻實在太巨大了。雖然這跟他本人有點吻合。SAMUAL BECKETT的﹐上面就只簡簡單單的寫上自己跟妻子的名字﹐和大家的出生﹑離世年份。畢竟﹐SAMUEL BECKETT這個名字﹐足夠發出普照萬世的光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i haven't been to the cimetiere du montparnasse yet... but the famous pere lachaise is nice, isn't it:?
Michelle,
Yes, it is. Beside Samuel Beckett, we went to Jean-Paul Satre and Simone de Beauvoir's in fact. There was a kiss on her gravestone. Didn't know it's new or no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