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一個叫「兩週一聚」的活動。是網友米雪兒發起。每月十五日﹑三十日﹐一班住在世界不同角落的香港人都會一起寫同一個題目。今天是第十七次相聚。主題定為「生命中的巧合」。乃是Humptidumpti的心思。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不理會全世界的勸告﹐甘願背棄全能的神﹐去證明自己有能力主宰宇宙的時候﹐最終是神首先放棄了我們。畢竟﹐祂還是全能的神。當神含淚撤離這一座城市後未及半分鐘﹐魔鬼便迅即向我們進攻。沒有了神的護佑﹐我們原來不是魔鬼的敵手。不消半句鐘﹐魔鬼就成為了我們的主人。他們立即派遣那些投靠了自己的死神做警察﹐來維持市面上那新秩序。
那當然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有哪一個人不害怕遇見死神﹖誰都怕死。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自己的確有能力去主宰整個宇宙。
從前﹐當我們還願意做全能的神的僕人的時候﹐教會曉得用「永生」來減低我們對死的恐懼。他們把那一個其實很虛無縹緲的世界描繪畫得很實在的美好﹐讓我們甚至對死後的世界有點盼望。他們說﹐死不過是等候回歸到主的懷抱裡面一個必要經過的過程。只是﹐當這座城市一天比一天充滿更多罪惡 - 偷竊﹑殺人﹑強姦﹑亂倫已經比勤勞﹑愛戀﹑結婚﹑生子還要普遍﹐可世界末日卻仿彿一天比一天離我們更加遙遠﹐我們開始懷疑自小教會灌輸給我們的道理﹐我們開始懷疑神的存在。我們開始問﹕既然那樣的一個世界也不值得全能的神去毀滅它﹐我們為何還要害怕讓自己成為神﹐去主宰自己的生命﹐以至這一個宇宙﹖至少﹐一切都由我們自己控制。那時候﹐我們的確相信﹐當所有事情準備就緒﹐我們甚至能夠決定哪年哪月哪日是世界的末日。嚴格上來說﹐那不是世界末日。只是我們把一切推倒﹐從新來過罷了。始終﹐我們還是怕死。
明顯地﹐我們錯了。我們錯以為自己有能力去主宰宇宙。我們其實連主宰自己生命的能力也沒有。可惜﹐都已經太晚。當我們清楚曉得這一切的時候﹐我們這群曾經是全能的神的僕人已經成為了魔鬼的奴隸。跟神的方法不一樣﹐魔鬼用恐懼來統治我們。
大家都相信﹐遇見了死神﹐就是走上了生命的盡頭。大家都相信﹐死神就是有能力去縮短自己的生命。所以﹐當死神成為了警察﹐不停在市面巡邏後﹐我們這一座城市反而少了許多罪惡﹐諷刺地變得有點安全。原來﹐罪惡還是要靠更大的罪惡來懲治 - 週邊幾座城市﹐ 包括M和P﹐見我們在魔鬼的統治下﹐罪惡反而少了﹐他們甚至自動打開城池﹐讓魔鬼成為他們的主人。
我當然知道﹐這其實都是因為大家對死神的誤解。從來﹐無論是全能的神底下的死神﹐還是投靠了魔鬼的死神﹐他們都只是按著指示行事。他們只能夠取走那些已經走到盡頭的生命。他們不能夠隨自己心思去奪走一個人的生命。不過﹐因為他們不是隨便在人面前出現﹐大家方錯誤以遇見了死神﹐就是自己走上了生命的盡頭。我曉得這些事情﹐因為我經常要跟死神打交道。我是開醫院的。
我不是一個醫生。我是一個商人。一個開醫院的商人。起初我確實也有點怕跟死神交易﹐只是﹐當明白別人的生命就是自己財富的來源的時候﹐我當然能夠教自己克服那一種恐懼。況且﹐多接觸後﹐我發現﹐其實死神也不是很可怕。因為他們也有弱點。他們貪心。他們貪慕﹐也虛榮。
他們貪﹐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得到過大家以為他們擁有的權力。他們貪﹐所以神﹐或者魔鬼﹐都不放心把決定人生死的權力交予他們。
跟雞與雞蛋的問題一樣﹐我也沒有心思搞清楚究竟那一頭方是起端。我關心的﹐還是我的醫院是否能夠財源滾滾。正因為死神貪﹐所以我可以好好利用。也所以﹐我根本沒有興趣跟大家掀開死神那一層神秘面紗。當知道那個真相後﹐大家將不會再害怕遇見死神﹐我還怎能利用死神讓我的醫院財源滾滾﹖
許多時候﹐我只要死神在一些其實沒有什麼大礙的病人面前走過﹐那些病人便會不再跟我們的醫生爭論﹐乖乖地接受我們那些昂貴但完全沒有用途的醫療設施。亦由於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大礙﹐接受了一年半載的治療後﹐見自己依然精神弈弈﹐知道死神已經遠離﹐他們便完全相信那些醫療設施的效用。一傳十﹐十傳百﹐我這間醫院便成為了這座城市裡面最具口碑的醫院。
當然﹐為了維持這個口碑﹐我每年都要給那些死神很好的報酬。也為了維持這個口碑﹐我和死神的關係從來都是秘密的。身邊沒有一個人知道我和死神交易﹐更沒有人知道我們見面的地方。
所以﹐跟其他人一樣﹐華蔭也很害怕遇見死神。華蔭是我的左右手﹐才二十八歲。
那天﹐我正準備前往跟死神見面﹐華蔭突然很慌張地闖進我的辦公室。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跟我一起經歷過許多大場面的年青人如此。他喘著氣道﹕「我...我剛才...在市集看到一個死神向我...招手。他...胸口上掛上了一個牌子﹐好像寫上了『小平』兩個字。...我我不敢多逗留﹐頭頭也不轉便直奔回醫院醫院。」他頓了一頓﹐深深吸了一口氣續道﹕「...他起初還追貼著我...不過﹐我想﹐我跑得有點快罷。他...他最後跟不上來。」華蔭依然喘著氣。他的臉很蒼白。
我望一望掛在牆上的鐘。我知道﹐假如我還不離開辦公室﹐我將要遲到。於是﹐我冷冷地道﹕「你究竟想說什麼﹖」
華蔭沒有立即回答。他緊閉起雙眼﹐搖擺著自己的頭。我知道他在要自己冷靜下來。可是﹐我實在沒有時間等候﹐正要開口喊他﹐便看到他誠懇地望著我﹐有點哀求地道﹕「梁先生﹐我想趕到M市躲避一下。你能夠借你的直升機給我一用嗎﹖」
我有點不相信我的耳朵﹕「華蔭﹐假如他們真的要你的命﹐你能躲得過嗎﹖」
華蔭哭著臉回答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聽其他人說﹐現在那些死神只管理自己管轄範圍裡面的人的生命﹐不會理會外來的。所以﹐只要躲避得過這一座城裡面的死神﹐我還是可以保得住自己的命罷﹖我總是要試試看。不能坐以待斃。我還未到三十歲。」
我想﹐我應該有點明白華蔭的想法。不過﹐我已經對他失去了信心。他不可能接管得了我這一間醫院。我聽到自己對他說﹕「我會提議你在這間辦公室裡等我回來。我或者能夠幫你解決得到你的難題。可是﹐假如你真的決定趕去M市﹐你自己跟崇嬰說好了﹐他自然會送你過去﹐黃昏前應該會到達。至於你的遣散費﹐我將叫人立即存進你的戶口。」說畢﹐我便走向門口。
華蔭好像有點興奮道﹕「梁先生﹐真的很多謝你這幾年的照顧。我也不知道如何報答...」我沒有聽畢他的整句說話﹐便離開了辦公室。
跟我交易的﹐就是那位叫「小平」的死神。一切完成後﹐我淡淡地問道﹕「來這兒之前﹐你是否在市集碰上了一個叫『華蔭』的小伙子﹖」
小平似乎聽得有點不明白﹐我便解釋說﹕「他是我醫院裡面的一個職員。他說﹐你對他招手。他沒有理會你﹐只不顧一切地逃走﹐你卻緊緊的跟著後面。他好不容易才擺脫得了你。」
小平恍然大悟地道﹕「啊﹗我只是很奇怪罷了。因為我應該是今天黃昏才會在M市遇見他。當然﹐根據我收到的指示﹐我是要在M市結束他那短暫的一生。只是﹐他要從這兒到M市﹐便是那時候立即駕車起行﹐也要近凌晨時候才到達罷﹖火車更不用說了。今天黃昏才有火車從這兒開往M市。我想﹐上頭給我的指示有點錯誤罷﹖」
後記﹕此故事乃改編自一個伊拉克的民間故事。
[按﹕其他報名參加派對的﹐請留意Humptidumpti。當然﹐也可以留意「兩週一聚」的官方網頁。]
Monday, June 29, 2009
前幾天﹐提及到有預感愛華頓終於得到富豪垂青﹐DAVID MOYES終於可以大肆擴軍。同樣是愛華頓擁躉的網友RYAN便留言道﹕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也問了很多年, 特別當見到連曼城都已經轉了手兩次, 我們這隊 best of the rest 竟然依然是無人問津, bill kenwright 不停的放風出售股份, 但銷情慘淡。
這段新聞我也有留意, 你可以說我是悲觀主義, 我其實真的不大抱希望, 不知何故, 總覺得這些事是不會發生在我們的球會身上, 幸運總是跟我們有點距離。可能這個球會的命運是要用血汗來換取成功吧。
當然我很希望球會可以多點錢花在球員身上, 每年的暑假及一月都是我又愛又恨的時候, 轉會市場關閉的一晚我們習慣了不停的上網, 看看球會有沒有發放買新球員的消息。」
去年這個時候﹐我以為我們那個其實得來不易的聯賽第五名能夠使我們對那些年青有為的球員更有吸引力﹐好讓我們能夠擊退那些所謂大球會﹐簽下一些將成大器的明日之星﹐甚至羅致得了一些有志氣的明星球員加盟。每天﹐一回到公司﹑早上茶點﹑中飯﹑和下班後﹐我都會立即跑到互聯網去﹐看看我們找來了那些新球員﹐讓我們再次挑戰一下聯賽前四名。
果然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每天我都渴望看到教人興奮寞名的消息﹐可是﹐每天我都只能失望地關掉電腦回家。
究竟是什麼原因球員都不希望加盟這一間成績一年比一年進步的球會﹖究竟是什麼原因那個歷史上拿得最多最佳領隊這個獎項的領隊﹐總不能心想事成地得到自己賞識的球員加盟旗下﹖
就是因為我們能夠支付的薪金總比其他球會都低﹖球員總是貪心的。因為一個球員的職業生涯實在有限。他們總希望能夠在抓得到金錢的時候﹐抓得更多更多。這是無可口非的事情。可是﹐只為了金錢而加盟那些根本沒有遠景的球會﹐是否一個職業球員的理想呢﹖我記得﹐幾年前﹐有些球員寧願坐在後備席白逗人工﹐也不希望加盟一些能夠給他落場踢球比賽的球會。這是什麼心態呢﹖
當我們連續第二年拿得到聯賽第五名﹐足總杯得到第二名後﹐想不到直到現在為止﹐這個夏天跟去年的沒有兩樣﹕每天我都渴望看到教人興奮寞名的消息﹐可是﹐每天我都只能失望地關掉電腦回家。
為什麼﹖
是這個世界再沒有太多喜歡踢球的明星球員﹖踢球﹐不過是其中一個賺錢的方法而已。
至於﹐我早前那個預感﹐原來又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也問了很多年, 特別當見到連曼城都已經轉了手兩次, 我們這隊 best of the rest 竟然依然是無人問津, bill kenwright 不停的放風出售股份, 但銷情慘淡。
這段新聞我也有留意, 你可以說我是悲觀主義, 我其實真的不大抱希望, 不知何故, 總覺得這些事是不會發生在我們的球會身上, 幸運總是跟我們有點距離。可能這個球會的命運是要用血汗來換取成功吧。
當然我很希望球會可以多點錢花在球員身上, 每年的暑假及一月都是我又愛又恨的時候, 轉會市場關閉的一晚我們習慣了不停的上網, 看看球會有沒有發放買新球員的消息。」
去年這個時候﹐我以為我們那個其實得來不易的聯賽第五名能夠使我們對那些年青有為的球員更有吸引力﹐好讓我們能夠擊退那些所謂大球會﹐簽下一些將成大器的明日之星﹐甚至羅致得了一些有志氣的明星球員加盟。每天﹐一回到公司﹑早上茶點﹑中飯﹑和下班後﹐我都會立即跑到互聯網去﹐看看我們找來了那些新球員﹐讓我們再次挑戰一下聯賽前四名。
果然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每天我都渴望看到教人興奮寞名的消息﹐可是﹐每天我都只能失望地關掉電腦回家。
究竟是什麼原因球員都不希望加盟這一間成績一年比一年進步的球會﹖究竟是什麼原因那個歷史上拿得最多最佳領隊這個獎項的領隊﹐總不能心想事成地得到自己賞識的球員加盟旗下﹖
就是因為我們能夠支付的薪金總比其他球會都低﹖球員總是貪心的。因為一個球員的職業生涯實在有限。他們總希望能夠在抓得到金錢的時候﹐抓得更多更多。這是無可口非的事情。可是﹐只為了金錢而加盟那些根本沒有遠景的球會﹐是否一個職業球員的理想呢﹖我記得﹐幾年前﹐有些球員寧願坐在後備席白逗人工﹐也不希望加盟一些能夠給他落場踢球比賽的球會。這是什麼心態呢﹖
當我們連續第二年拿得到聯賽第五名﹐足總杯得到第二名後﹐想不到直到現在為止﹐這個夏天跟去年的沒有兩樣﹕每天我都渴望看到教人興奮寞名的消息﹐可是﹐每天我都只能失望地關掉電腦回家。
為什麼﹖
是這個世界再沒有太多喜歡踢球的明星球員﹖踢球﹐不過是其中一個賺錢的方法而已。
至於﹐我早前那個預感﹐原來又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Sunday, June 28, 2009
高中時候﹐我是讀數學的。
記得有天﹐老師跟我們討論如何證明「天下烏鴉一樣黑」。那的而且確是一件很困難﹐也很費時的工作。便是世上所有烏鴉真的都是黑色的﹐我們都要一隻也沒有遺留地檢查過後﹐方能證實「天下烏鴉一樣黑」這一句句子。反之﹐假若真的有一隻烏鴉不是黑色的﹐我們只要找得到這一隻非黑色的烏鴉﹐便能夠推翻那一句。如果我們好運﹐我們可以不消許多功夫便能夠完成推翻「天下烏鴉一樣黑」﹐便是十分運滯﹐所費的時間也不會比證實「天下烏鴉一樣黑」長 - 最多是一樣時間﹐因為最後一隻才是非黑色的烏鴉。
在回歸前後﹐他們說﹐英國人做得到的東西﹐中國人也一定能夠做得到。印象中﹐在後面﹐他們更加加上了「假如不是比英國人做得更好」這一句。
我不打算理會他們是否在後面加上了「假如不是比英國人做得更好」。因為﹐我想﹐我已經推翻了第一句﹕英國人做得到的東西﹐中國人也一定能夠做得到。
我找到了一件事情英國人做得到﹐中國人做不到。
英國人讓我愛上了英國﹐中國人不能讓我愛上中國。(其實﹐某程度來說﹐我勉強也可以說﹐有些事情中國人的確比英國人做得更出色。因為是中國人讓我討厭中國。以前﹐在殖民地時代﹐我從未討厭過英國人。)
從前﹐我是喜歡中國的。我不敢說﹐我愛中國。不過﹐我真的打從心底裡喜歡中國。我不明白別人為何害怕九七回歸而選擇離開香港﹐跑到另外一個國家生活。我曾經每天晚上臨睡前都對自己﹑對上天說過﹐我要讓香港變得更加美好﹐我要讓香港成為中國人的天堂的同時﹐也是世界的驕傲。那時候﹐我對回歸的確充滿信心。
現在回望過去﹐明顯地﹐那是年幼無知的想法。望著九七年後在香港發生的一切種種﹐我的確覺得以前很傻。我竟然曾不明白為何別人會因為回歸中國在即而跑到另外一個國家生活﹐這不是太傻了罷﹖
現在﹐我自己也在歐洲生活了。
這三年來﹐雖然是以英國人的身份在英國的鄰國愛爾蘭居住﹐我愛英國的心是越來越強烈。我知道﹐那是因為我每天都讀《泰晤士報》的關係。那是一份盲目愛國的報紙。是愛國﹐不是愛黨。
最近﹐在南非﹐正舉行CONFEDERATION CUP足球比賽。是每個洲的冠軍跟下屆世界杯主辦國和上屆世界杯冠軍一起角逐的比賽。因為英國未能夠參加﹐報社是完全沒有報導這個其實也是大型的比賽。在體育版裡﹐就只有歐洲二十一歲錦標賽 - 因為英國有份參預。仿彿那是比巴西對意大利還要緊要的賽事。那就是我所謂的盲目愛國。任何報導﹐只要是關於英國的﹐文字裡頭都流露出一種自我傾慕的情感。當然﹐當英國發生了給人垢病的事情時﹐像近來國會議員津貼醜聞﹐這份英國歷史悠久的報紙卻又立即盡情鞭撻。這種愛國情操﹐又豈是那些《文匯報》之流所能比較﹖所以﹐越多讀《泰晤士報》﹐越愛英國。
早陣子﹐當想起了那句古老英國士兵的說話「假若在國外陣亡﹐就地埋葬﹐所佔的六尺新穴﹐便是新開拓的一片英國領土」後﹐我發現自己的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替大英帝國開拓新一片領土。
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做不到。
記得有天﹐老師跟我們討論如何證明「天下烏鴉一樣黑」。那的而且確是一件很困難﹐也很費時的工作。便是世上所有烏鴉真的都是黑色的﹐我們都要一隻也沒有遺留地檢查過後﹐方能證實「天下烏鴉一樣黑」這一句句子。反之﹐假若真的有一隻烏鴉不是黑色的﹐我們只要找得到這一隻非黑色的烏鴉﹐便能夠推翻那一句。如果我們好運﹐我們可以不消許多功夫便能夠完成推翻「天下烏鴉一樣黑」﹐便是十分運滯﹐所費的時間也不會比證實「天下烏鴉一樣黑」長 - 最多是一樣時間﹐因為最後一隻才是非黑色的烏鴉。
在回歸前後﹐他們說﹐英國人做得到的東西﹐中國人也一定能夠做得到。印象中﹐在後面﹐他們更加加上了「假如不是比英國人做得更好」這一句。
我不打算理會他們是否在後面加上了「假如不是比英國人做得更好」。因為﹐我想﹐我已經推翻了第一句﹕英國人做得到的東西﹐中國人也一定能夠做得到。
我找到了一件事情英國人做得到﹐中國人做不到。
英國人讓我愛上了英國﹐中國人不能讓我愛上中國。(其實﹐某程度來說﹐我勉強也可以說﹐有些事情中國人的確比英國人做得更出色。因為是中國人讓我討厭中國。以前﹐在殖民地時代﹐我從未討厭過英國人。)
從前﹐我是喜歡中國的。我不敢說﹐我愛中國。不過﹐我真的打從心底裡喜歡中國。我不明白別人為何害怕九七回歸而選擇離開香港﹐跑到另外一個國家生活。我曾經每天晚上臨睡前都對自己﹑對上天說過﹐我要讓香港變得更加美好﹐我要讓香港成為中國人的天堂的同時﹐也是世界的驕傲。那時候﹐我對回歸的確充滿信心。
現在回望過去﹐明顯地﹐那是年幼無知的想法。望著九七年後在香港發生的一切種種﹐我的確覺得以前很傻。我竟然曾不明白為何別人會因為回歸中國在即而跑到另外一個國家生活﹐這不是太傻了罷﹖
現在﹐我自己也在歐洲生活了。
這三年來﹐雖然是以英國人的身份在英國的鄰國愛爾蘭居住﹐我愛英國的心是越來越強烈。我知道﹐那是因為我每天都讀《泰晤士報》的關係。那是一份盲目愛國的報紙。是愛國﹐不是愛黨。
最近﹐在南非﹐正舉行CONFEDERATION CUP足球比賽。是每個洲的冠軍跟下屆世界杯主辦國和上屆世界杯冠軍一起角逐的比賽。因為英國未能夠參加﹐報社是完全沒有報導這個其實也是大型的比賽。在體育版裡﹐就只有歐洲二十一歲錦標賽 - 因為英國有份參預。仿彿那是比巴西對意大利還要緊要的賽事。那就是我所謂的盲目愛國。任何報導﹐只要是關於英國的﹐文字裡頭都流露出一種自我傾慕的情感。當然﹐當英國發生了給人垢病的事情時﹐像近來國會議員津貼醜聞﹐這份英國歷史悠久的報紙卻又立即盡情鞭撻。這種愛國情操﹐又豈是那些《文匯報》之流所能比較﹖所以﹐越多讀《泰晤士報》﹐越愛英國。
早陣子﹐當想起了那句古老英國士兵的說話「假若在國外陣亡﹐就地埋葬﹐所佔的六尺新穴﹐便是新開拓的一片英國領土」後﹐我發現自己的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替大英帝國開拓新一片領土。
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做不到。
Saturday, June 27, 2009
幾次提及到巴黎﹐林大小姐都很不情願。
我當然很奇怪。因為我還以為每個女生都會喜歡巴黎的。又或者﹐我應該問的是﹐有誰會不喜歡巴黎﹖不過﹐明顯地﹐我已經認識了一個。
我喜歡巴黎。正如我喜歡紐約一樣。大都會。什麼都有。吃得好。住得好。逛得好。可以動﹐也可以靜。體育﹑文化﹑藝術。能夠遇見世界上任何一種人。能夠碰上任何一種事情。
無疑﹐倫敦也屬於這一個類別。閒來發夢﹐我都希望自己有天能夠在巴黎﹑紐約和倫敦﹐各置一幢物業。老來的時候﹐能夠跟我最心愛的那個女人隨時跳上飛機﹐隨時在這三座城市遊走﹐我便心滿意足了。只是﹐我喜歡巴黎和紐約的原因﹐跟喜歡倫敦有點不一樣。記得王迪詩早前說過﹐每次到倫敦去﹐都有返回家的感覺。我也有這種感覺。就是這一種小小的感覺﹐我更喜歡那個英國首都。
可是﹐林大小姐似乎很不情願到巴黎去。
最近﹐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終於忍不住要開口問。
原來﹐都是以前不快的遭遇。她說﹐上次到那個法國首都的時候﹐那些巴黎人很不禮貌。就是這樣留下了一個壞印象。假如可以選擇的話﹐她不希望再遊巴黎。
一時間﹐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我第一次到巴黎後﹐也談不上喜歡。沒有原因的﹐就是談不上喜歡。可能是因為剛在意大利遊玩了超過一個星期才到巴黎﹐我完完全全給意大利人那表面的美麗和墮落吸引著﹐分不了心去喜歡另外一個國家﹐以至另外一個城市。
喜歡上巴黎﹐是第二次旅遊之後的事情。因為我開始看見了巴黎的好。第三次後﹐我愛上了巴黎。或者﹐那是因為我不會再做一些只有遊客才會做的事情 - 我老是天真地以為﹐跟隨著TIMEOUT的介紹﹐可以感受得到地道生活。
我知道﹐也很相信﹐林大小姐亦會在第二次到巴黎遊玩後﹐一洗心裡那個壞印象﹐喜歡上這一個法國首都。
原因﹖
因為她將是跟她最愛的那個男人一起把臂在花都漫遊。
我當然很奇怪。因為我還以為每個女生都會喜歡巴黎的。又或者﹐我應該問的是﹐有誰會不喜歡巴黎﹖不過﹐明顯地﹐我已經認識了一個。
我喜歡巴黎。正如我喜歡紐約一樣。大都會。什麼都有。吃得好。住得好。逛得好。可以動﹐也可以靜。體育﹑文化﹑藝術。能夠遇見世界上任何一種人。能夠碰上任何一種事情。
無疑﹐倫敦也屬於這一個類別。閒來發夢﹐我都希望自己有天能夠在巴黎﹑紐約和倫敦﹐各置一幢物業。老來的時候﹐能夠跟我最心愛的那個女人隨時跳上飛機﹐隨時在這三座城市遊走﹐我便心滿意足了。只是﹐我喜歡巴黎和紐約的原因﹐跟喜歡倫敦有點不一樣。記得王迪詩早前說過﹐每次到倫敦去﹐都有返回家的感覺。我也有這種感覺。就是這一種小小的感覺﹐我更喜歡那個英國首都。
可是﹐林大小姐似乎很不情願到巴黎去。
最近﹐在好奇心驅使下﹐我終於忍不住要開口問。
原來﹐都是以前不快的遭遇。她說﹐上次到那個法國首都的時候﹐那些巴黎人很不禮貌。就是這樣留下了一個壞印象。假如可以選擇的話﹐她不希望再遊巴黎。
一時間﹐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其實﹐我第一次到巴黎後﹐也談不上喜歡。沒有原因的﹐就是談不上喜歡。可能是因為剛在意大利遊玩了超過一個星期才到巴黎﹐我完完全全給意大利人那表面的美麗和墮落吸引著﹐分不了心去喜歡另外一個國家﹐以至另外一個城市。
喜歡上巴黎﹐是第二次旅遊之後的事情。因為我開始看見了巴黎的好。第三次後﹐我愛上了巴黎。或者﹐那是因為我不會再做一些只有遊客才會做的事情 - 我老是天真地以為﹐跟隨著TIMEOUT的介紹﹐可以感受得到地道生活。
我知道﹐也很相信﹐林大小姐亦會在第二次到巴黎遊玩後﹐一洗心裡那個壞印象﹐喜歡上這一個法國首都。
原因﹖
因為她將是跟她最愛的那個男人一起把臂在花都漫遊。
Friday, June 26, 2009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NOCTURNES》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收錄了五個故事。封面介紹道﹕是五個關於音樂和夜晚的故事。
搬到歐洲生活後﹐我沒有習慣買剛出版的書。吸引得了我立即買下這本才出版了一個月的書﹐便是裡面的第一個故事《CROOMER》。是一個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一間餐廳演奏的東歐音樂家碰上了一個著名美國老牌歌手的故事。
裡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The streets were dark and quiet as I went to meet Mr Gardner that night. In those days I'd always get lost whenever I moved beyond the Piazza San Marco, so even though I'd allowed myself plenty of time, even though I knew the little bridge where Mr Gardner had told me to be, I was still a few minutes late.」
其中﹐那一個以第一身稱謂的﹐就是那一個東歐音樂家。「Mr Gardner」就是那一個著名美國老牌歌手。
我不是一個路盲。更準確點說﹐認路是我其中一樣強項。只要到過了一次﹐我便能夠認得如何的走。曾經﹐有一位剛買了車的老友給我安上了一個花名﹐喚作「的士司機」。因為每一次我總能仔細地教他如何去一個地方。包括在那條路車子該走那一條行車線。在香港的時候﹐我也有駕車。我知道﹐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越早知道該走那一條行車線﹐越少機會走錯路和發生意外。
也許﹐我認路這種本事是天生的。不過﹐說是後天培訓﹐我也會同意。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方是原因。自出娘胎起﹐父親便經常駕著車子帶我到不同的地方去。經常的意思﹐是指每一天。的的確確是每一天。我喜歡坐在後排中間那個位置。既方便把說話送到父母的耳朵裡面 - 他們當然就坐在前排 - 也方便自己望東望西。
我的方向感真的很強。只是﹐到過威尼斯後﹐我也不得不有一點點的投降。我有點明白那些沒有方向感的人的苦況。
那天﹐吃過晚飯後﹐天空便黑齊。我突然認不到如何走到火車站。因為每一條小路仿彿都是我剛才走過的那一條路。旁邊都是一條小河。週邊都是那些古舊的美麗建築。也因為天黑了﹐不大容易看得到路牌。和手上的地圖。胡亂地走了一會兒後﹐竟然也沒有一點頭緒。還是老友的聰明教我們逃離那一個美麗的迷宮﹕那是一個平常上班的日子。假設威尼斯人都會到威尼斯以外附近的地方上班﹐假如我們逆人流而走﹐應該會找到去火車站的路。我們最終能夠趕上一班夜車。火車上﹐老友道﹕「原來﹐選擇不住在威尼斯裡面也有一點點的智慧。我怕我們會找不到自己的酒店。」那時候﹐因為貪便宜﹐訂了一間在城外的旅館。
搬到歐洲生活後﹐我沒有習慣買剛出版的書。吸引得了我立即買下這本才出版了一個月的書﹐便是裡面的第一個故事《CROOMER》。是一個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一間餐廳演奏的東歐音樂家碰上了一個著名美國老牌歌手的故事。
裡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The streets were dark and quiet as I went to meet Mr Gardner that night. In those days I'd always get lost whenever I moved beyond the Piazza San Marco, so even though I'd allowed myself plenty of time, even though I knew the little bridge where Mr Gardner had told me to be, I was still a few minutes late.」
其中﹐那一個以第一身稱謂的﹐就是那一個東歐音樂家。「Mr Gardner」就是那一個著名美國老牌歌手。
我不是一個路盲。更準確點說﹐認路是我其中一樣強項。只要到過了一次﹐我便能夠認得如何的走。曾經﹐有一位剛買了車的老友給我安上了一個花名﹐喚作「的士司機」。因為每一次我總能仔細地教他如何去一個地方。包括在那條路車子該走那一條行車線。在香港的時候﹐我也有駕車。我知道﹐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越早知道該走那一條行車線﹐越少機會走錯路和發生意外。
也許﹐我認路這種本事是天生的。不過﹐說是後天培訓﹐我也會同意。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究竟那一個方是原因。自出娘胎起﹐父親便經常駕著車子帶我到不同的地方去。經常的意思﹐是指每一天。的的確確是每一天。我喜歡坐在後排中間那個位置。既方便把說話送到父母的耳朵裡面 - 他們當然就坐在前排 - 也方便自己望東望西。
我的方向感真的很強。只是﹐到過威尼斯後﹐我也不得不有一點點的投降。我有點明白那些沒有方向感的人的苦況。
那天﹐吃過晚飯後﹐天空便黑齊。我突然認不到如何走到火車站。因為每一條小路仿彿都是我剛才走過的那一條路。旁邊都是一條小河。週邊都是那些古舊的美麗建築。也因為天黑了﹐不大容易看得到路牌。和手上的地圖。胡亂地走了一會兒後﹐竟然也沒有一點頭緒。還是老友的聰明教我們逃離那一個美麗的迷宮﹕那是一個平常上班的日子。假設威尼斯人都會到威尼斯以外附近的地方上班﹐假如我們逆人流而走﹐應該會找到去火車站的路。我們最終能夠趕上一班夜車。火車上﹐老友道﹕「原來﹐選擇不住在威尼斯裡面也有一點點的智慧。我怕我們會找不到自己的酒店。」那時候﹐因為貪便宜﹐訂了一間在城外的旅館。
Thursday, June 25, 2009
沒有想過會在這麼早的時候買下這一本書。我的意思是﹐會在這本短篇小說集才出版了一個月的時候便買回住所來。
搬到歐洲生活後﹐可能有太多舊書店關係﹐我甚少買新書。包括那些剛出版的書。畢竟﹐年青時候﹐所有時間和心思都花在功課和考試上面﹐根本沒有好好的讀書﹐以至錯過了許多許多的好書。跟香港不一樣﹐既然都柏林﹑倫敦有這麼多的舊書店﹐要追回失去了的光陰﹐我實在不需要讀那些好書的新版本。況且﹐捧著那些古舊的版本來讀﹐偶爾看到別人在字裡行間蠅頭小字的讀書筆記﹐還別有一番風味。香港欠缺的﹐不僅是讀書的環境 - 週邊沒有幾多人讀書之餘﹐亦總不能好好的坐在街頭的咖啡座﹐以至躺在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上 - 還有那一種讀舊書的情懷和趣味。
所以﹐在香港﹐當有天發現自己讀書實在讀得太少的時候﹐根本不能夠像歐洲英美的人一樣努力地尋回年青時候無知地浪費了的光陰。當然﹐這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至少﹐我們香港人能夠學懂「過去了﹐便是過去了﹔錯過了﹐也就是錯過了」這樣的一個顯淺道理。以至我們不會太喜歡回憶。從來﹐在那個前英國殖民地﹐緬懷歷史記憶都不是時尚的事情。我們有的﹐是遠眺未來的假大空。尤其﹐回歸了中國之後。殖民地的一切種種不是成為了牛鬼蛇神﹐便是不能能夠保存下來嗎﹖我們經常談論的就是西九﹑郵輪碼頭﹑中藥港等等。
或者﹐我是拉得太遠了。很多時候﹐這都是我在這個網上專欄寫文章的毛病。因為我老是不喜歡替每一篇文章定一個題目。我喜歡任性地讓我的思想胡亂闖蕩。
我本來所說的﹐其實只是剛買了一本新書而已。是KAZUO ISHIGURO的《NOCTURNES》。
這三年來﹐能夠吸引得到我作品剛出版便買回住所細讀的作家﹐實在不多。因為花在那些早已撒手塵寰的作家身上的時間已經很多。印象中﹐還不是那兩個我喜歡的暢銷小說作家﹖JEFFREY ARCHER和JOHN GRISHAM。
無疑﹐那位日裔英國人是我近來最喜歡的一位。讀畢《NEVERY LET YOU GO》後﹐便立即換上《WHEN WE WERE ORPHANS》。我狠不得能夠一口氣把他的所有作品看畢。只是﹐我的讀書速度也實在太慢。我知道﹐那本新的短篇小說集可以排在最後。等到開始出現在舊書店的書架上的時候。
我真的曾這樣想過。不過﹐那天﹐閒逛一間大型連鎖書店﹐可能有點無所事事﹐終於忍不住手從書架裡拿下《NOCTURNES》翻翻。竟然迷上了。是第一個故事《CROOMER》。很想立即買下。只是﹐我還有一點清醒﹐曉得應該到過幾間不同書店後方決定。基於種種原因﹐不同的書店對剛出版的書有不同的價錢。
最後﹐我發現﹐原來水石堂正做半價。便不用再多想就拿下一本走到櫃檯去。
店員一邊接下我的錢﹐一邊問道﹕「有讀過《NEVERY LET YOU GO》嗎﹖」
我笑著回答道﹕「就是那本複製人的小說﹐教我愛上了這一位日裔英國作家。」
搬到歐洲生活後﹐可能有太多舊書店關係﹐我甚少買新書。包括那些剛出版的書。畢竟﹐年青時候﹐所有時間和心思都花在功課和考試上面﹐根本沒有好好的讀書﹐以至錯過了許多許多的好書。跟香港不一樣﹐既然都柏林﹑倫敦有這麼多的舊書店﹐要追回失去了的光陰﹐我實在不需要讀那些好書的新版本。況且﹐捧著那些古舊的版本來讀﹐偶爾看到別人在字裡行間蠅頭小字的讀書筆記﹐還別有一番風味。香港欠缺的﹐不僅是讀書的環境 - 週邊沒有幾多人讀書之餘﹐亦總不能好好的坐在街頭的咖啡座﹐以至躺在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上 - 還有那一種讀舊書的情懷和趣味。
所以﹐在香港﹐當有天發現自己讀書實在讀得太少的時候﹐根本不能夠像歐洲英美的人一樣努力地尋回年青時候無知地浪費了的光陰。當然﹐這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至少﹐我們香港人能夠學懂「過去了﹐便是過去了﹔錯過了﹐也就是錯過了」這樣的一個顯淺道理。以至我們不會太喜歡回憶。從來﹐在那個前英國殖民地﹐緬懷歷史記憶都不是時尚的事情。我們有的﹐是遠眺未來的假大空。尤其﹐回歸了中國之後。殖民地的一切種種不是成為了牛鬼蛇神﹐便是不能能夠保存下來嗎﹖我們經常談論的就是西九﹑郵輪碼頭﹑中藥港等等。
或者﹐我是拉得太遠了。很多時候﹐這都是我在這個網上專欄寫文章的毛病。因為我老是不喜歡替每一篇文章定一個題目。我喜歡任性地讓我的思想胡亂闖蕩。
我本來所說的﹐其實只是剛買了一本新書而已。是KAZUO ISHIGURO的《NOCTURNES》。
這三年來﹐能夠吸引得到我作品剛出版便買回住所細讀的作家﹐實在不多。因為花在那些早已撒手塵寰的作家身上的時間已經很多。印象中﹐還不是那兩個我喜歡的暢銷小說作家﹖JEFFREY ARCHER和JOHN GRISHAM。
無疑﹐那位日裔英國人是我近來最喜歡的一位。讀畢《NEVERY LET YOU GO》後﹐便立即換上《WHEN WE WERE ORPHANS》。我狠不得能夠一口氣把他的所有作品看畢。只是﹐我的讀書速度也實在太慢。我知道﹐那本新的短篇小說集可以排在最後。等到開始出現在舊書店的書架上的時候。
我真的曾這樣想過。不過﹐那天﹐閒逛一間大型連鎖書店﹐可能有點無所事事﹐終於忍不住手從書架裡拿下《NOCTURNES》翻翻。竟然迷上了。是第一個故事《CROOMER》。很想立即買下。只是﹐我還有一點清醒﹐曉得應該到過幾間不同書店後方決定。基於種種原因﹐不同的書店對剛出版的書有不同的價錢。
最後﹐我發現﹐原來水石堂正做半價。便不用再多想就拿下一本走到櫃檯去。
店員一邊接下我的錢﹐一邊問道﹕「有讀過《NEVERY LET YOU GO》嗎﹖」
我笑著回答道﹕「就是那本複製人的小說﹐教我愛上了這一位日裔英國作家。」
Wednesday, June 24, 2009
星期一。如常買了份《泰晤士報》後﹐方跳上火車。溫布頓關係﹐足球的消息才得僅僅一版。不過﹐倒在小小的一角裡﹐我找到了一個有趣的新聞。記者寫道﹕「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其中一個成員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已經買了一間英國球會的60%股份。他是酋長國Ras al-Khaimah的首腦。詳情要留待過幾天的記者招待會宣佈。」
既然詳情要過幾天後才宣佈﹐記者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報導。甚至是那一間球會也沒有消息。所以﹐僅得一個角落﹐實屬正常。
不過﹐這一次﹐我有預感是終於輪得到愛華頓。
老實說﹐除了那四支所謂大球會外﹐最值得買的﹐就只有愛華頓。在緊缺資源下﹐連續兩年取得聯賽第五名﹐今年還打進了足總杯決賽。在一個傳統蘇格蘭人打理下﹐我們沒有負債﹐財政健康。傳說蘇格蘭人都是吝惜的。他們的飯桌都裝有抽屜﹐當別人在他晚飯找他時﹐方便他把所有美酒佳餚藏起來。可能知道老闆不是有錢人﹐DAVID MOYES這一個經理把老闆的錢﹐看成自己的錢一樣﹐從來不會浪費一分一文。從來不買表面漲價了的球員。當隔離那間球會每年夏天都會大量買入新球員﹐也會大量放棄去年買入的球員時﹐DAVID MOYES買下的每一個球員都能夠獨當一面﹐遠遠超出愛華頓所付出的金額。
DAVID MOYES就是愛華頓最吸引買家的地方。在財根短缺的情況底下﹐這位蘇格蘭人還曉得一次又一次製造奇跡﹐能夠教人不期待當他擁有金錢﹐得到球星加盟後所製造的成績嗎﹖我是愛華頓的擁躉。我當然猜想﹐只要得到財政支持﹐DAVID MOYES會為愛華頓贏得二十五年來首個聯賽冠軍。便是不擁護愛華頓﹐也不難相信DAVID MOYES會令愛華頓成為四強份子。
我相信﹐這一次是愛華頓。因為報導說﹐那間球會只出售了60%股份。愛華頓現任主席BILL KENWIRGHT不會把自己所持的所有股份都賣掉。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愛華頓擁躉。從小到現在。另有報導說﹐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入主新球會後﹐只會成為榮譽主席。這不正正很符合愛華頓的情形﹖有著在大水喉支持下﹐BILL KENWIRGHT繼續做其熱心主席﹐繼續跟DAVID MOYES一起打造新的愛華頓皇朝。
因為我相信那間球會就是愛華頓﹐所以﹐我不斷在網上找尋線索﹐以證實我的想法。在一個留言簿裡﹐我發現﹐另一個故事。當然﹐這沒有得到證實。故事說﹐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八十年代在英國讀書﹐甚愛足球。尤其喜歡連尼嘉。所以﹐便成為了愛華頓的擁躉。連尼嘉效力過愛華頓一季﹐替愛華頓贏得聯賽冠軍。
同時候﹐我也相信﹐當愛華頓宣佈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為榮譽主席當天﹐CARLOS TEVEZ便成為DAVID MOYES今個夏天首個簽下的球員。兩個月前﹐當這位阿根廷前鋒宣佈下季離開曼聯的時候﹐他對記者說﹐假如留在英國發展﹐愛華頓是他會考慮加盟的其中一間球會。
我也期待著讀到《泰晤士報》裡那位體育專欄作家PATRICK BARCLAYS寫道﹕「曼聯錯過了替費格遜找理想接任人選的時機。因為DAVID MOYES將會為愛華頓贏得一個又一個的冠軍。得到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入主﹐DAVID MOYES將會是愛華頓的費格遜。」從來﹐都是這一位BARCLAYS先生在報紙上大力支持DAVID MOYES轉到曼聯執教。
這的確是一個很讓人期待的消息。
假如這不是愛華頓﹐又誰能告訴我﹐這支利物浦市的球會為何會如此沒有吸引力﹖
既然詳情要過幾天後才宣佈﹐記者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報導。甚至是那一間球會也沒有消息。所以﹐僅得一個角落﹐實屬正常。
不過﹐這一次﹐我有預感是終於輪得到愛華頓。
老實說﹐除了那四支所謂大球會外﹐最值得買的﹐就只有愛華頓。在緊缺資源下﹐連續兩年取得聯賽第五名﹐今年還打進了足總杯決賽。在一個傳統蘇格蘭人打理下﹐我們沒有負債﹐財政健康。傳說蘇格蘭人都是吝惜的。他們的飯桌都裝有抽屜﹐當別人在他晚飯找他時﹐方便他把所有美酒佳餚藏起來。可能知道老闆不是有錢人﹐DAVID MOYES這一個經理把老闆的錢﹐看成自己的錢一樣﹐從來不會浪費一分一文。從來不買表面漲價了的球員。當隔離那間球會每年夏天都會大量買入新球員﹐也會大量放棄去年買入的球員時﹐DAVID MOYES買下的每一個球員都能夠獨當一面﹐遠遠超出愛華頓所付出的金額。
DAVID MOYES就是愛華頓最吸引買家的地方。在財根短缺的情況底下﹐這位蘇格蘭人還曉得一次又一次製造奇跡﹐能夠教人不期待當他擁有金錢﹐得到球星加盟後所製造的成績嗎﹖我是愛華頓的擁躉。我當然猜想﹐只要得到財政支持﹐DAVID MOYES會為愛華頓贏得二十五年來首個聯賽冠軍。便是不擁護愛華頓﹐也不難相信DAVID MOYES會令愛華頓成為四強份子。
我相信﹐這一次是愛華頓。因為報導說﹐那間球會只出售了60%股份。愛華頓現任主席BILL KENWIRGHT不會把自己所持的所有股份都賣掉。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愛華頓擁躉。從小到現在。另有報導說﹐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入主新球會後﹐只會成為榮譽主席。這不正正很符合愛華頓的情形﹖有著在大水喉支持下﹐BILL KENWIRGHT繼續做其熱心主席﹐繼續跟DAVID MOYES一起打造新的愛華頓皇朝。
因為我相信那間球會就是愛華頓﹐所以﹐我不斷在網上找尋線索﹐以證實我的想法。在一個留言簿裡﹐我發現﹐另一個故事。當然﹐這沒有得到證實。故事說﹐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八十年代在英國讀書﹐甚愛足球。尤其喜歡連尼嘉。所以﹐便成為了愛華頓的擁躉。連尼嘉效力過愛華頓一季﹐替愛華頓贏得聯賽冠軍。
同時候﹐我也相信﹐當愛華頓宣佈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為榮譽主席當天﹐CARLOS TEVEZ便成為DAVID MOYES今個夏天首個簽下的球員。兩個月前﹐當這位阿根廷前鋒宣佈下季離開曼聯的時候﹐他對記者說﹐假如留在英國發展﹐愛華頓是他會考慮加盟的其中一間球會。
我也期待著讀到《泰晤士報》裡那位體育專欄作家PATRICK BARCLAYS寫道﹕「曼聯錯過了替費格遜找理想接任人選的時機。因為DAVID MOYES將會為愛華頓贏得一個又一個的冠軍。得到Sheikh Ahmed bin Saqar al-Qassimi入主﹐DAVID MOYES將會是愛華頓的費格遜。」從來﹐都是這一位BARCLAYS先生在報紙上大力支持DAVID MOYES轉到曼聯執教。
這的確是一個很讓人期待的消息。
假如這不是愛華頓﹐又誰能告訴我﹐這支利物浦市的球會為何會如此沒有吸引力﹖
Tuesday, June 23, 2009
從來﹐七月都是一個讓人期待的月份。今年﹐當然沒有例外﹐假如不是更加的讓人期待。
記得去年﹐在同樣的起首句底下﹐我在這裡無病呻吟﹕
「搬到歐洲生活後﹐可能是獨在異鄉關係﹐這種從小便習慣了的期待﹐只有越來越強烈。我發現﹐原來﹐我還沒有長大過來。也算在社會打滾了一些年頭﹐我竟然還像一個小孩子般﹐還會為一個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月份﹐心存一些不設實際的期待。究竟﹐還要多耗幾多青春﹐我方能變得穩重和成熟﹖我跟自己說﹐都活到了這一個年紀﹐竟然還會為那些本來就不設實際的期待而興奮﹐竟然還會為那些本來就不設實際的期待落了空而失望﹐實在枉耗了那許多許多來教自己長大的青春。畢竟﹐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沒有才華的人﹐就只能庸碌地過活。雖然他們經常白日做夢﹐妄想自己是如何天才橫溢。」
一年過後﹐我依然對七月有著一份執著的期待。或者﹐我的的確確是在浪費生命。因為我仿彿重複地虛耗著那許多許多來教自己長大的青春。可是﹐這一次的執著﹐倒是特別興奮。我想﹐便是這一個特別的興奮﹐以前習慣了對七月的期待﹐都突然變得很有意義。始終﹐今天是許多許多個昨天堆在一起而砌成的。
SHERRY剛從倫敦返到紐約﹐便在其網上的那個試寫室裡寫道﹐「倫敦是拍拖的好地方,二人走走看看,都是繞著泰唔士河,行了半個倫敦市中心,盡是美景,不覺得悶。你看香港,拍拖只可以行商場。」
單說在香港拍拖只可以行商場﹐是誇張了點兒。不過﹐跟倫敦放在一起﹐那又變得很忠於現實﹐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成份。
在英國的首都﹐實在有太多太多比逛商場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兩個人一起做。假如逛那些其實千篇一律的商場是一件可以稱做有趣的事情。從來﹐在倫敦﹐逛商場﹑逛百貨公司﹐都不在我考慮範圍。不過﹐我也要講清楚﹐那不表示我不逛街﹐我也愛在高雲花園(COVENT GARDEN)那兒的橫街鑽進那些小店 - 其實亦不盡是獨立的小店﹐也有TED BAKER和PAUL SMITH﹔我也愛跑到那些市集﹐像BOROUGH MARKET﹑像PORTABELLO MARKET。
其實﹐也不用到處跑﹑到處逛。靜靜的走到海德公園﹑攝政公園﹐躺在那綠油油的草地上﹐一起呼吸那清新的小草氣味﹔又或者走到南岸﹐坐在河堤上的一張長凳上﹐在樹蔭下﹐感受那悠悠的流動的空氣﹐看看那慢慢西沉的太陽。都是很寫意的事。
可是﹐話得說回頭﹐假如倫敦是一個拍拖的好地方﹐整個歐洲也都是拍拖的好地方。巴黎﹑翡冷翠﹑布魯日﹑阿姆斯特丹﹑布拉格﹑布達佩斯......根本那是一張永遠列不完的清單。倫敦﹐不過是其中一份子而已。
想到這裡﹐我也不知道香港憑什麼跟這些地方比拼一番。
世界上教人期待的事情其實沒有太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樣值得教人期待的事。只要有一樣﹐其他事情都沒有什麼緊要了。
記得去年﹐在同樣的起首句底下﹐我在這裡無病呻吟﹕
「搬到歐洲生活後﹐可能是獨在異鄉關係﹐這種從小便習慣了的期待﹐只有越來越強烈。我發現﹐原來﹐我還沒有長大過來。也算在社會打滾了一些年頭﹐我竟然還像一個小孩子般﹐還會為一個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月份﹐心存一些不設實際的期待。究竟﹐還要多耗幾多青春﹐我方能變得穩重和成熟﹖我跟自己說﹐都活到了這一個年紀﹐竟然還會為那些本來就不設實際的期待而興奮﹐竟然還會為那些本來就不設實際的期待落了空而失望﹐實在枉耗了那許多許多來教自己長大的青春。畢竟﹐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沒有才華的人﹐就只能庸碌地過活。雖然他們經常白日做夢﹐妄想自己是如何天才橫溢。」
一年過後﹐我依然對七月有著一份執著的期待。或者﹐我的的確確是在浪費生命。因為我仿彿重複地虛耗著那許多許多來教自己長大的青春。可是﹐這一次的執著﹐倒是特別興奮。我想﹐便是這一個特別的興奮﹐以前習慣了對七月的期待﹐都突然變得很有意義。始終﹐今天是許多許多個昨天堆在一起而砌成的。
SHERRY剛從倫敦返到紐約﹐便在其網上的那個試寫室裡寫道﹐「倫敦是拍拖的好地方,二人走走看看,都是繞著泰唔士河,行了半個倫敦市中心,盡是美景,不覺得悶。你看香港,拍拖只可以行商場。」
單說在香港拍拖只可以行商場﹐是誇張了點兒。不過﹐跟倫敦放在一起﹐那又變得很忠於現實﹐一點也沒有誇張的成份。
在英國的首都﹐實在有太多太多比逛商場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兩個人一起做。假如逛那些其實千篇一律的商場是一件可以稱做有趣的事情。從來﹐在倫敦﹐逛商場﹑逛百貨公司﹐都不在我考慮範圍。不過﹐我也要講清楚﹐那不表示我不逛街﹐我也愛在高雲花園(COVENT GARDEN)那兒的橫街鑽進那些小店 - 其實亦不盡是獨立的小店﹐也有TED BAKER和PAUL SMITH﹔我也愛跑到那些市集﹐像BOROUGH MARKET﹑像PORTABELLO MARKET。
其實﹐也不用到處跑﹑到處逛。靜靜的走到海德公園﹑攝政公園﹐躺在那綠油油的草地上﹐一起呼吸那清新的小草氣味﹔又或者走到南岸﹐坐在河堤上的一張長凳上﹐在樹蔭下﹐感受那悠悠的流動的空氣﹐看看那慢慢西沉的太陽。都是很寫意的事。
可是﹐話得說回頭﹐假如倫敦是一個拍拖的好地方﹐整個歐洲也都是拍拖的好地方。巴黎﹑翡冷翠﹑布魯日﹑阿姆斯特丹﹑布拉格﹑布達佩斯......根本那是一張永遠列不完的清單。倫敦﹐不過是其中一份子而已。
想到這裡﹐我也不知道香港憑什麼跟這些地方比拼一番。
世界上教人期待的事情其實沒有太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樣值得教人期待的事。只要有一樣﹐其他事情都沒有什麼緊要了。
Monday, June 22, 2009
早陣子﹐我又跑到了雅虎香港的網頁讀香港的新聞。我看到了這一篇報導。是來自《星島日報》。
新聞的標題為﹕「政府積極回應人口老化挑戰」。無疑﹐人口老化是全球許多社會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急速發展的地方。香港當然不會是一個例外。其實﹐到了二零零九年才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是有點幸運。因為英美社會可以提供許多參考。
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於是﹐我立即跑去看看政府這一次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
那篇新聞稿是這樣的﹕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日表示,政府積極回應人口老化的挑戰,推動長者終身學習、參與社區活動及實踐健康生活。
張建宗在銀聯信託第三齡學院的成立儀式上致辭時表示,現時每八名香港市民中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二十四年後,這比例將會增至四比一。
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應積極從源頭入手,讓長者健康愉快地生活,這比投放大量資源在下游提供醫療、院舍照顧及輔導服務更具效益。
為此,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將推出『長者學苑計劃』,由辦學團體和社福機構合辦長者學苑,推動長者持續學習,鼓勵他們擴闊社交網絡,保持身心健康,實踐老有所為。現時在中、小學開辦的長者學苑共有七十八間,預期下學年將增至約九十間。此外,八間大專院校已參與計劃,讓長者有機會在大學學習。
此外,政府亦正統籌建立長者專門網站,提供一站式長者資訊服務,透過互聯網協助長者擴闊生活圈子,並將於短期內公開邀請提供長者相關服務的機構提交建議書。」
原來﹐這就是所謂回應人口老化挑戰的積極辦法。
或者﹐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跟其他社會有點不一樣。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所謂的人口老化﹐似乎就只是有一些長命百歲的老人家閒來無所事事﹐只留在家裡浪費上天特別恩賜的光陰﹐所以政府希望這些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人活得有意義點﹐讓那些年青時沒有機會讀書的老人家﹐在耳聾眼矇﹐健康開始衰退的時候多讀一點書﹑多做一點功課﹖
這算是什麼人口老化﹖
我以為﹐人口老化就是社會勞動人口因為出生率追不上退休人數而銳減的問題。當一個社會的勞動人口慢慢減少﹐依賴社會的人數 - 兒童和老人﹐卻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社會還能夠如何發展下去﹖
人口老化的問題﹐就是越來越少人納稅來給政府錢去養那老化的人口。
簡單而言﹐是錢從何處來﹖
我沒有什麼資料。不過﹐假如「現在每八名香港市民中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二十四年後,這比例將會增至四比一」的話﹐香港政府的稅收似乎會減少近一半。那些什麼「積極從源頭入手,讓長者健康愉快地生活」的理念﹑什麼「長者學苑計劃」等等﹐將要如何支撐下去﹖
讀畢那篇報導﹐我想﹐假如香港那個人口老化問題不是老人福利機構苦惱如何安排活動﹐那麼特區政府就是積極地逃避那個真正的問題﹕在人口老化的同時﹐我們如何保持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新聞的標題為﹕「政府積極回應人口老化挑戰」。無疑﹐人口老化是全球許多社會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急速發展的地方。香港當然不會是一個例外。其實﹐到了二零零九年才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是有點幸運。因為英美社會可以提供許多參考。
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於是﹐我立即跑去看看政府這一次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
那篇新聞稿是這樣的﹕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日表示,政府積極回應人口老化的挑戰,推動長者終身學習、參與社區活動及實踐健康生活。
張建宗在銀聯信託第三齡學院的成立儀式上致辭時表示,現時每八名香港市民中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二十四年後,這比例將會增至四比一。
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應積極從源頭入手,讓長者健康愉快地生活,這比投放大量資源在下游提供醫療、院舍照顧及輔導服務更具效益。
為此,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將推出『長者學苑計劃』,由辦學團體和社福機構合辦長者學苑,推動長者持續學習,鼓勵他們擴闊社交網絡,保持身心健康,實踐老有所為。現時在中、小學開辦的長者學苑共有七十八間,預期下學年將增至約九十間。此外,八間大專院校已參與計劃,讓長者有機會在大學學習。
此外,政府亦正統籌建立長者專門網站,提供一站式長者資訊服務,透過互聯網協助長者擴闊生活圈子,並將於短期內公開邀請提供長者相關服務的機構提交建議書。」
原來﹐這就是所謂回應人口老化挑戰的積極辦法。
或者﹐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跟其他社會有點不一樣。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所謂的人口老化﹐似乎就只是有一些長命百歲的老人家閒來無所事事﹐只留在家裡浪費上天特別恩賜的光陰﹐所以政府希望這些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人活得有意義點﹐讓那些年青時沒有機會讀書的老人家﹐在耳聾眼矇﹐健康開始衰退的時候多讀一點書﹑多做一點功課﹖
這算是什麼人口老化﹖
我以為﹐人口老化就是社會勞動人口因為出生率追不上退休人數而銳減的問題。當一個社會的勞動人口慢慢減少﹐依賴社會的人數 - 兒童和老人﹐卻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社會還能夠如何發展下去﹖
人口老化的問題﹐就是越來越少人納稅來給政府錢去養那老化的人口。
簡單而言﹐是錢從何處來﹖
我沒有什麼資料。不過﹐假如「現在每八名香港市民中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二十四年後,這比例將會增至四比一」的話﹐香港政府的稅收似乎會減少近一半。那些什麼「積極從源頭入手,讓長者健康愉快地生活」的理念﹑什麼「長者學苑計劃」等等﹐將要如何支撐下去﹖
讀畢那篇報導﹐我想﹐假如香港那個人口老化問題不是老人福利機構苦惱如何安排活動﹐那麼特區政府就是積極地逃避那個真正的問題﹕在人口老化的同時﹐我們如何保持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Sunday, June 21, 2009
可能是在走難的時候失傳了﹐家族裡是沒有什麼祖訓。至少﹐我從來沒有聽過祖父﹑父親﹑叔父等提及過。
也可能因為從小沒有受過祖訓的束綁﹐我是以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不能沒有一些傳統祖訓。因為只有那些代表著家族價值觀的傳統祖訓﹐才能彰顯家族顯赫的長遠歷史。一個有著悠長歷史給記載著的家族﹐總有一段顯赫的時候。
假如要我為自己的家族﹐為以後的成員﹐重新寫上失傳了的傳統祖訓﹐我將要規定每一個人都必要在初中的時候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去。這是我上星期到過那個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
也許﹐大家都知道﹐在那個集中營的大閘頂端寫上了這一行字﹕ARBEIT MACHT FREI。中文翻譯就是﹕勞動會讓你得到自由。不過﹐到奧斯維辛悼念過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德國殺害的所有冤魂後﹐我更記得的﹐是在第四座大門口那塊牆壁上的那一句﹕THE ONE WHO DOES NOT REMEMBER HISTORY IS BOUND TO LIVE THROUGH IT AGAIN。始終﹐歷史只是不斷地在不同地方﹑不同時空裡重複自己。只有緊記著從前發生過的一切﹐我們才能有法子阻止悲劇再次在人類歷史裡發生。所以﹐我經常相信﹐跟語文和數學一樣﹐歷史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科目。
到過奧斯維辛集中營後﹐我也發現﹐原來有些感覺真的是不能夠用文字簡單地來表達的。其中一樣﹐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裡那種教人不寒而慄的感覺。
我們是在大清早乘巴士到奧斯維辛去。在太陽高掛底下﹐看著那一堆堆的頭髮﹐凝望著那塊滿是子彈孔的混凝土牆﹐走進那個無數冤魂走過的毒氣室﹐寒意不禁從腳趾直送到頭頂。到了晚上﹐當太陽慢慢西斜﹐重溫那些在集中營裡拍下的照片﹐我越來越感到恐怖。
原來﹐人的確可以如此冷血殘忍地對待人。
也可能因為從小沒有受過祖訓的束綁﹐我是以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不能沒有一些傳統祖訓。因為只有那些代表著家族價值觀的傳統祖訓﹐才能彰顯家族顯赫的長遠歷史。一個有著悠長歷史給記載著的家族﹐總有一段顯赫的時候。
假如要我為自己的家族﹐為以後的成員﹐重新寫上失傳了的傳統祖訓﹐我將要規定每一個人都必要在初中的時候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去。這是我上星期到過那個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
也許﹐大家都知道﹐在那個集中營的大閘頂端寫上了這一行字﹕ARBEIT MACHT FREI。中文翻譯就是﹕勞動會讓你得到自由。不過﹐到奧斯維辛悼念過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德國殺害的所有冤魂後﹐我更記得的﹐是在第四座大門口那塊牆壁上的那一句﹕THE ONE WHO DOES NOT REMEMBER HISTORY IS BOUND TO LIVE THROUGH IT AGAIN。始終﹐歷史只是不斷地在不同地方﹑不同時空裡重複自己。只有緊記著從前發生過的一切﹐我們才能有法子阻止悲劇再次在人類歷史裡發生。所以﹐我經常相信﹐跟語文和數學一樣﹐歷史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科目。
到過奧斯維辛集中營後﹐我也發現﹐原來有些感覺真的是不能夠用文字簡單地來表達的。其中一樣﹐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裡那種教人不寒而慄的感覺。
我們是在大清早乘巴士到奧斯維辛去。在太陽高掛底下﹐看著那一堆堆的頭髮﹐凝望著那塊滿是子彈孔的混凝土牆﹐走進那個無數冤魂走過的毒氣室﹐寒意不禁從腳趾直送到頭頂。到了晚上﹐當太陽慢慢西斜﹐重溫那些在集中營裡拍下的照片﹐我越來越感到恐怖。
原來﹐人的確可以如此冷血殘忍地對待人。
Saturday, June 20, 2009
近來﹐舉世矚目的國家﹐非伊朗莫屬。
電視新聞﹑報紙頭條全都是伊朗民眾反政府的示威消息。自選舉前夕起﹐當發現這個原本以為是一面倒的選舉的結果可能會出現變數的時候﹐《泰晤士報》便立即深入報導這個本來沒有太多人關心的選舉。印象中﹐的確是這份英國歷史悠久的報紙首先讓全世界知道穆沙維忽然成為了伊朗的奧巴馬﹔是報社的記者首先警告當權派會用盡一切辦法﹐包括造票﹐以贏得這一個所謂的選舉。
果然﹐選舉過後﹐「我的選票究竟跑到了哪兒﹖」的投訴聲音席捲全國。也許﹐假如ALMADINEJAD只贏一個或兩個百份點﹐這個波斯古國不會這樣天天的上電視報章頭條。因為沒有人相信這個現任總統會壓倒性取得勝利。
可是﹐直到現在﹐大家也拿不出證據指控當權派造假。一切都是環境證供而已。例如﹐在人手點票下﹐全數近三千九百萬張選票竟然在三個小時內點畢。又例如﹐穆沙維只能在一個選區擊敗現任總統﹐而那個選區竟然不是他的根據地。此外﹐在經濟不景氣底下﹐ALMADINEJAD一反傳統智慧﹐成為了伊朗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在這次選舉裡﹐他比歷屆任何總統的得票都要多。還有許多﹑許多。
當然﹐這些環境證供都不能用來指控當權派造假。可是﹐假如當權派沒有造假﹐這一切一切又實在太過不可思議了。
想不到﹐中國在這個應該不會有太大關連的國際新聞裡﹐給拉上了關係。
當《泰晤士報》警告當權派會用盡一切辦法以贏得選舉的時候﹐他們也警告大家伊朗隨時會發生天安門式鎮壓。當當權派真的會選擇用暴力鎮壓反對聲音﹐教只少八人喪失生命後﹐西方其他報紙都拾人牙慧地用上了「天安門式鎮壓」這個名詞。中國政府﹐萬歲。
讀著這些報導﹐我實在不知道是否應該有點慶幸。因為林大小姐剛從伊朗旅遊回來。
無疑﹐當那個冷血無情的伊朗政府學習著東方另一個冷血無情的政府﹐用最原始血腥的方式去解決一浪接一浪的反對聲音的時候﹐假如林大小姐還在那兒遊逛﹐我當然少不免很擔心。我不能不擔心她的安全罷﹖
只是﹐另一方面﹐我倒又替她覺得有點不值。就差兩個星期。假如晚兩個星期才到這個波斯古國旅遊﹐她就不會錯過這一個可能是伊朗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刻﹐她就能夠親自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一下偉大的人民力量如何抵抗窮兇極惡的冷血獨裁者。這不就是最好的行程嗎﹖
電視新聞﹑報紙頭條全都是伊朗民眾反政府的示威消息。自選舉前夕起﹐當發現這個原本以為是一面倒的選舉的結果可能會出現變數的時候﹐《泰晤士報》便立即深入報導這個本來沒有太多人關心的選舉。印象中﹐的確是這份英國歷史悠久的報紙首先讓全世界知道穆沙維忽然成為了伊朗的奧巴馬﹔是報社的記者首先警告當權派會用盡一切辦法﹐包括造票﹐以贏得這一個所謂的選舉。
果然﹐選舉過後﹐「我的選票究竟跑到了哪兒﹖」的投訴聲音席捲全國。也許﹐假如ALMADINEJAD只贏一個或兩個百份點﹐這個波斯古國不會這樣天天的上電視報章頭條。因為沒有人相信這個現任總統會壓倒性取得勝利。
可是﹐直到現在﹐大家也拿不出證據指控當權派造假。一切都是環境證供而已。例如﹐在人手點票下﹐全數近三千九百萬張選票竟然在三個小時內點畢。又例如﹐穆沙維只能在一個選區擊敗現任總統﹐而那個選區竟然不是他的根據地。此外﹐在經濟不景氣底下﹐ALMADINEJAD一反傳統智慧﹐成為了伊朗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在這次選舉裡﹐他比歷屆任何總統的得票都要多。還有許多﹑許多。
當然﹐這些環境證供都不能用來指控當權派造假。可是﹐假如當權派沒有造假﹐這一切一切又實在太過不可思議了。
想不到﹐中國在這個應該不會有太大關連的國際新聞裡﹐給拉上了關係。
當《泰晤士報》警告當權派會用盡一切辦法以贏得選舉的時候﹐他們也警告大家伊朗隨時會發生天安門式鎮壓。當當權派真的會選擇用暴力鎮壓反對聲音﹐教只少八人喪失生命後﹐西方其他報紙都拾人牙慧地用上了「天安門式鎮壓」這個名詞。中國政府﹐萬歲。
讀著這些報導﹐我實在不知道是否應該有點慶幸。因為林大小姐剛從伊朗旅遊回來。
無疑﹐當那個冷血無情的伊朗政府學習著東方另一個冷血無情的政府﹐用最原始血腥的方式去解決一浪接一浪的反對聲音的時候﹐假如林大小姐還在那兒遊逛﹐我當然少不免很擔心。我不能不擔心她的安全罷﹖
只是﹐另一方面﹐我倒又替她覺得有點不值。就差兩個星期。假如晚兩個星期才到這個波斯古國旅遊﹐她就不會錯過這一個可能是伊朗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刻﹐她就能夠親自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一下偉大的人民力量如何抵抗窮兇極惡的冷血獨裁者。這不就是最好的行程嗎﹖
Friday, June 19, 2009
到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憑吊那些在六十年前慘死的冤魂﹐是我到KRAKOW的主要目的。
到過那個由集中營改變而成的紀念館後﹐我決定花時間去研究那一段教人害怕的人類歷史。
老實說﹐參觀過那一個在二次大戰時死了超過一百萬人的地方後﹐我方真真正正知道什麼叫做恐怖﹑什麼叫做不寒而慄。那天﹐在那有點毒辣的太陽照耀底下﹐仔細聆聽紀念館職員的講解的同時﹐我不時感到陣陣的寒意﹐ 而不自覺地顫抖。
參觀過第一個紀念館後﹐我當然要到裡面那幾間書店逛逛。我本來打算買一本圖片集回家。只是翻了幾頁後﹐我發覺自覺再翻不下去。因為我沒有勇氣再翻下去。我不忍看到那些教人掉眼淚的恐怖照片。
最後﹐我只買了一本波蘭作家TADEUSZ BOROWSKI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故事集。他本身也曾在集中營裡生活了兩年。
至於﹐英國人LAURENCE REES那本《AUSCHWITZ》﹐我是早已經放上了在書架上。因為我早就有個希望在工餘時候研究歷史。我甚至幻想過自己重返校園﹐跑進歷史系進修。(當然﹐只有幻想的份兒。我根本沒有資格。給香港教育拖累﹐我的歷史知識嚴格上只有中三學生的程度。我想不到會有一間大學的歷史系會考慮取錄我。)二次大戰是一個我很有興趣的課題。可是﹐從來沒有下定決心﹐甚至閒來也沒有恆心去翻翻那些曾經很希望用心鑽研的書。人老了﹐的確很困難去嚴肅地讀書。
不過﹐從波蘭回到都柏林後﹐讀畢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零五年那部作品《NEVER LET ME GO》後﹐我決定開始研究那一段教人害怕的人類歷史。我的第一本書﹐就是LAURENCE REES那本《AUSCHWITZ》。記得《泰晤士報》講過﹐LAURENCE REES是英國最出眾的歷史紀錄片製作人。
《AUSCHWITZ》是英國廣播公司出版的書。是根據LAURENCE REES那部同名紀錄片而成的書。
在前言裡﹐作者談到如何訪問那些納粹黨黨員。他寫道﹕It often takes months, in some cases years, to persuade them to allow us to record an interview. We can never know exactly what tipped the balance and made an individual agree to be filmed, but in many cases they clearly felt that, nearing the end of their lives, they wanted to put on record - warts and all -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se momentous times; they also believed that the BBC would not distort their contribution. I would add that I think only the BBC would have given us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pursue this enterprise. The research period for these projects was so long that only 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could have made such a commitment.
觸動到我的心的﹐是最後那一句。我想起了我們的香港電臺。
不好說香港政府﹐究竟香港人是否知道一個公營廣播機構的重要嗎﹖世界上有些事情only 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could have made such a commitment. 例如﹐訪問二十年前有份在天安門廣場開槍屠殺市民的士兵。又例如﹐尋找那個勇敢地站在坦克面前的男人。
到過那個由集中營改變而成的紀念館後﹐我決定花時間去研究那一段教人害怕的人類歷史。
老實說﹐參觀過那一個在二次大戰時死了超過一百萬人的地方後﹐我方真真正正知道什麼叫做恐怖﹑什麼叫做不寒而慄。那天﹐在那有點毒辣的太陽照耀底下﹐仔細聆聽紀念館職員的講解的同時﹐我不時感到陣陣的寒意﹐ 而不自覺地顫抖。
參觀過第一個紀念館後﹐我當然要到裡面那幾間書店逛逛。我本來打算買一本圖片集回家。只是翻了幾頁後﹐我發覺自覺再翻不下去。因為我沒有勇氣再翻下去。我不忍看到那些教人掉眼淚的恐怖照片。
最後﹐我只買了一本波蘭作家TADEUSZ BOROWSKI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故事集。他本身也曾在集中營裡生活了兩年。
至於﹐英國人LAURENCE REES那本《AUSCHWITZ》﹐我是早已經放上了在書架上。因為我早就有個希望在工餘時候研究歷史。我甚至幻想過自己重返校園﹐跑進歷史系進修。(當然﹐只有幻想的份兒。我根本沒有資格。給香港教育拖累﹐我的歷史知識嚴格上只有中三學生的程度。我想不到會有一間大學的歷史系會考慮取錄我。)二次大戰是一個我很有興趣的課題。可是﹐從來沒有下定決心﹐甚至閒來也沒有恆心去翻翻那些曾經很希望用心鑽研的書。人老了﹐的確很困難去嚴肅地讀書。
不過﹐從波蘭回到都柏林後﹐讀畢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零五年那部作品《NEVER LET ME GO》後﹐我決定開始研究那一段教人害怕的人類歷史。我的第一本書﹐就是LAURENCE REES那本《AUSCHWITZ》。記得《泰晤士報》講過﹐LAURENCE REES是英國最出眾的歷史紀錄片製作人。
《AUSCHWITZ》是英國廣播公司出版的書。是根據LAURENCE REES那部同名紀錄片而成的書。
在前言裡﹐作者談到如何訪問那些納粹黨黨員。他寫道﹕It often takes months, in some cases years, to persuade them to allow us to record an interview. We can never know exactly what tipped the balance and made an individual agree to be filmed, but in many cases they clearly felt that, nearing the end of their lives, they wanted to put on record - warts and all - their experiences of these momentous times; they also believed that the BBC would not distort their contribution. I would add that I think only the BBC would have given us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pursue this enterprise. The research period for these projects was so long that only 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could have made such a commitment.
觸動到我的心的﹐是最後那一句。我想起了我們的香港電臺。
不好說香港政府﹐究竟香港人是否知道一個公營廣播機構的重要嗎﹖世界上有些事情only 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er could have made such a commitment. 例如﹐訪問二十年前有份在天安門廣場開槍屠殺市民的士兵。又例如﹐尋找那個勇敢地站在坦克面前的男人。
Thursday, June 18, 2009
我相信﹐許多人早知道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零五年的那部作品《NEVER LET ME GO》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當年﹐《華盛頓郵報》說﹐這是《THE REMAINS OF THE DAY》後﹐石黑君的最佳作品。
不過﹐從來我都不是那些許多人的其中一個。我是直到最近才知道《NEVER LET ME GO》是如此精彩。尤其是第三部份﹐也就是故事結尾部份﹐我是欲罷不能地一口氣讀畢那最後的一百頁紙。正如《泰晤士報》的書評所言﹕「A PAGE-TURNER」。曾讓我如此著迷﹐捨不得放下手上小說的作家﹐都是寫暢銷小說的﹐是JOHN GRISHAM和JEFFREY ARCHER。石黑君﹐這位日本裔英國人﹐是首位非暢銷小說作家教我如此讀得上癮。
當然﹐我不是說《NEVER LET ME GO》的頭兩部份有點遜色。只是臨放假在即﹐公司的工作忙得使人透不過氣來﹐實在不能太專心去投入石黑君那一個仿現實的幻想世界裡頭。不過﹐便是如何忙碌﹐每天臨睡前﹐我都要翻一翻那部小說﹐繼續昨天未完成的故事。
迷戀上一本書﹐許多時候﹐都是因為那本書觸動了自己的心靈。在《NEVER LET ME GO》裡頭﹐實在有許多微小的地方叫我有著巨大的共鳴。
在小說第三部份起首的時候﹐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Sometimes I get so immersed in my own company, if I unexpectedly run into someone I know, it's a bit of a sock and takes me a while to adjust. That's the way it was the morning I was walking across the windswept carpark of the service station and spotted Laura......I was still some way away, and just for a second even though we hadn't met since the Cottages seven years before, I was tempted to ignore her and keep walking. An odd reaction, I know, considering she'd been one of my closest friends. As I say, it may have been partly because I didn't like being bumped out of my daydreams.」
我也很不喜歡當我在發白日夢的時候﹐碰上了認識的人。所以﹐我很怕在上班途中遇見同事。
可能因為經過一整晚的休息﹐每天早上﹐都是我的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加上手上的報紙﹐我實在不希望自己替自己製造出來的密閉空間﹐遭人無緣無故地侵入。因為那個小小的幻想空間裡頭﹐就只能容許我自己一個人的存在。於是﹐無論在香港上班﹐還是在都柏林上班﹐當在巴士上﹑在火車上﹐碰上了同事﹐只要許可﹐我都會裝作看不見﹐免卻那些其實有點無聊的對答﹐也讓自己能夠繼續往自己的最深心靈的地方。
不過﹐從來我都不是那些許多人的其中一個。我是直到最近才知道《NEVER LET ME GO》是如此精彩。尤其是第三部份﹐也就是故事結尾部份﹐我是欲罷不能地一口氣讀畢那最後的一百頁紙。正如《泰晤士報》的書評所言﹕「A PAGE-TURNER」。曾讓我如此著迷﹐捨不得放下手上小說的作家﹐都是寫暢銷小說的﹐是JOHN GRISHAM和JEFFREY ARCHER。石黑君﹐這位日本裔英國人﹐是首位非暢銷小說作家教我如此讀得上癮。
當然﹐我不是說《NEVER LET ME GO》的頭兩部份有點遜色。只是臨放假在即﹐公司的工作忙得使人透不過氣來﹐實在不能太專心去投入石黑君那一個仿現實的幻想世界裡頭。不過﹐便是如何忙碌﹐每天臨睡前﹐我都要翻一翻那部小說﹐繼續昨天未完成的故事。
迷戀上一本書﹐許多時候﹐都是因為那本書觸動了自己的心靈。在《NEVER LET ME GO》裡頭﹐實在有許多微小的地方叫我有著巨大的共鳴。
在小說第三部份起首的時候﹐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Sometimes I get so immersed in my own company, if I unexpectedly run into someone I know, it's a bit of a sock and takes me a while to adjust. That's the way it was the morning I was walking across the windswept carpark of the service station and spotted Laura......I was still some way away, and just for a second even though we hadn't met since the Cottages seven years before, I was tempted to ignore her and keep walking. An odd reaction, I know, considering she'd been one of my closest friends. As I say, it may have been partly because I didn't like being bumped out of my daydreams.」
我也很不喜歡當我在發白日夢的時候﹐碰上了認識的人。所以﹐我很怕在上班途中遇見同事。
可能因為經過一整晚的休息﹐每天早上﹐都是我的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加上手上的報紙﹐我實在不希望自己替自己製造出來的密閉空間﹐遭人無緣無故地侵入。因為那個小小的幻想空間裡頭﹐就只能容許我自己一個人的存在。於是﹐無論在香港上班﹐還是在都柏林上班﹐當在巴士上﹑在火車上﹐碰上了同事﹐只要許可﹐我都會裝作看不見﹐免卻那些其實有點無聊的對答﹐也讓自己能夠繼續往自己的最深心靈的地方。
Wednesday, June 17, 2009
我擁有雙重國籍。在香港﹑在中國﹐我是一個香港人。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別是歐美﹐我是一個英國人。
早陣子﹐印度發生恐怖襲擊﹐一班槍手跑進酒店﹐懷疑專殺死手持英美護照的旅客。當然﹐死傷的還有其他國籍的人﹐包括印度人。加上電視報紙不時報導有英美旅客遭恐怖份子脅持﹐以至殺害。有人曾提議我到歐美以外地方旅行﹐還是選用香港特區護照。至少﹐在國力日益強大的時候﹐在那些危險的地方﹐中國政府這個靠山似乎更加可靠。畢竟﹐為了爭取其他非西方聯盟國家的支持﹐中國政府沒有到處樹敵。他們甚至協助其他政府幹著一些只能在暗地裡做的事情。像達科的種族清洗﹐士兵用的就是中國政府提供的武器。聽到這樣的說話﹐我只冷冷地回答﹕「中國人現在能夠天不怕地不怕﹐還要多謝二十年前在中國首都發生了一場大屠殺罷﹖」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一個危險的世界。註定要遇上的﹐必定會遇上。上兩星期﹐法國航空有一班航機在大西洋墜落。有一個女人因為遲到﹐錯過了那一班航機。要轉乘另一班返歐洲。到達後﹐卻碰上了交通意外﹐遭車輾斃。
假如註定要遇上﹐我們根本不能做任何事情來保護自己。為了自己人身安全﹐是否有需要放棄一本會讓自己自豪的護照﹖我當然想像得到香港人的答案。那些位居高堂的香港人的答案。去年﹐那些香港人為了自己的仕途﹐也甘願放棄自己另一個國籍﹐更何況是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知道﹐我不可能是香港政府的高官。當然﹐那是因為我根本跨不過那一道門檻。
我是不會放棄我那本英國護照。不是因為出入旅遊的方便﹐那是因為那本小小的護照讓我感受得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意義。憑著那本護照﹐我能夠選擇我的政府﹐我能夠要我不滿意的政府和官員下臺﹐我能夠替我的孩子建設將來﹐我能夠對整個歐洲﹐以至這個世界發出一把聲音。假如我只是一個香港人﹐我能夠有這些權利嗎﹖對﹐我畢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萬事還是以自己的權利先排。不過﹐當我行使這些權利的時候﹐我其實也是在執行我手上那本護照要我執行的義務。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適合人類居住。
這些權利﹐這些義務﹐足以讓我自豪。
也就是這些權利﹐這些義務﹐我怎麼可能因為一己的安全甘願放棄﹖
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英國士兵的說話﹕假若在國外陣亡﹐就地埋葬﹐所佔的六尺新穴﹐便是新開拓的一片英國領土。
我為何還要怕那些專殺死手持英美護照旅客的恐怖份子﹖因為我那本護照能夠讓我自豪﹐所以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替大英帝國開拓新一片領土。
早陣子﹐印度發生恐怖襲擊﹐一班槍手跑進酒店﹐懷疑專殺死手持英美護照的旅客。當然﹐死傷的還有其他國籍的人﹐包括印度人。加上電視報紙不時報導有英美旅客遭恐怖份子脅持﹐以至殺害。有人曾提議我到歐美以外地方旅行﹐還是選用香港特區護照。至少﹐在國力日益強大的時候﹐在那些危險的地方﹐中國政府這個靠山似乎更加可靠。畢竟﹐為了爭取其他非西方聯盟國家的支持﹐中國政府沒有到處樹敵。他們甚至協助其他政府幹著一些只能在暗地裡做的事情。像達科的種族清洗﹐士兵用的就是中國政府提供的武器。聽到這樣的說話﹐我只冷冷地回答﹕「中國人現在能夠天不怕地不怕﹐還要多謝二十年前在中國首都發生了一場大屠殺罷﹖」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一個危險的世界。註定要遇上的﹐必定會遇上。上兩星期﹐法國航空有一班航機在大西洋墜落。有一個女人因為遲到﹐錯過了那一班航機。要轉乘另一班返歐洲。到達後﹐卻碰上了交通意外﹐遭車輾斃。
假如註定要遇上﹐我們根本不能做任何事情來保護自己。為了自己人身安全﹐是否有需要放棄一本會讓自己自豪的護照﹖我當然想像得到香港人的答案。那些位居高堂的香港人的答案。去年﹐那些香港人為了自己的仕途﹐也甘願放棄自己另一個國籍﹐更何況是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知道﹐我不可能是香港政府的高官。當然﹐那是因為我根本跨不過那一道門檻。
我是不會放棄我那本英國護照。不是因為出入旅遊的方便﹐那是因為那本小小的護照讓我感受得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生存的意義。憑著那本護照﹐我能夠選擇我的政府﹐我能夠要我不滿意的政府和官員下臺﹐我能夠替我的孩子建設將來﹐我能夠對整個歐洲﹐以至這個世界發出一把聲音。假如我只是一個香港人﹐我能夠有這些權利嗎﹖對﹐我畢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萬事還是以自己的權利先排。不過﹐當我行使這些權利的時候﹐我其實也是在執行我手上那本護照要我執行的義務。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適合人類居住。
這些權利﹐這些義務﹐足以讓我自豪。
也就是這些權利﹐這些義務﹐我怎麼可能因為一己的安全甘願放棄﹖
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英國士兵的說話﹕假若在國外陣亡﹐就地埋葬﹐所佔的六尺新穴﹐便是新開拓的一片英國領土。
我為何還要怕那些專殺死手持英美護照旅客的恐怖份子﹖因為我那本護照能夠讓我自豪﹐所以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替大英帝國開拓新一片領土。
Tuesday, June 16, 2009
老友新婚﹐到了北海道渡蜜月﹐也不忘給我這個沒有親身到賀的朋友寄上一張明信片。上面寫道﹕「雖然你絕對是一個重色親友的愛爾蘭人﹐但我們在北海道還是記掛著你。希望你將來HONEYMOON的時候﹐都會記得我們。」
我當然是一個重色親友的人。因為我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男生。況且﹐有幸碰上一個偶然落入了凡間的天使﹐我這個比別人更平凡的男生又怎能夠不重色親友﹖果然是老友。完全能夠看得穿﹐也讀得懂我的心。
不過﹐老友的話也有點不正確的地方。無疑﹐對於愛爾蘭﹐我總是有著一點點奇怪的情感。始終﹐已經在這一個島國生活了超過三年。只是﹐我真的不能夠說自己是一個愛爾蘭人。我相信﹐將來我也不會是一個愛爾蘭人。因為﹐現在我是以一個英國人的身份在這個曾經給英國統治過的地方生活。要一個英國人轉變做一個愛爾蘭人當然有點難度﹐要一個愛爾蘭人接受一個由英國人轉變成的愛爾蘭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假如只有這兩個國籍讓我選擇﹐我肯定捨不得放棄我那個英國人的身份。老實說﹐就是加上香港﹐要我從中只許選擇一個﹐我也不敢貿然放棄那本英國護照。雖然在許多人眼裡﹐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其實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洋鬼子。只是﹐同時候﹐我也是一個香港人 - 只曉得自私地替自己謀取最大利益。或者﹐那時候﹐我會宣稱自己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英國人。幸好﹐直到現在﹐他們還容許我擁有雙重國籍。
在香港﹑在中國﹐我是一個香港人。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別是歐美﹐我是一個英國人。
我知道﹐我這樣的想法會得到許多人垢病﹕倒有一件事情﹐我可以肯定地說﹐我還沒有勇氣教自己在國籍一欄填上「中國」兩個字。其實﹐假如能夠在國籍一欄填上「中國」兩個字是一種驕傲﹐一九九七年後﹐中國政府就不會容許世界上有一種叫做「香港特區護照」的東西存在。當然﹐邏輯上﹐也有可能縱然是回歸了﹐中國人卻以為香港人因為受過英國人的教育﹐故比中國人次一等﹐所以不接受他們擁有一本中國護照。
總之﹐不論孰優孰劣﹐中國人跟香港人就是有著一道鴻溝的分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中國共產黨和香港特區政府不能夠否認的事。接受了英國人的教育後﹐香港人無疑依然是中國人的一部份﹐不過﹐中國人卻不可能是香港人。
回歸﹖什麼是回歸﹖那是一個偶然的歷史機會讓中國人跟香港人變得接近。只是﹐究竟那是中國人越來越像受過英國人教育的香港人﹖還是香港人越來越像那些信奉權威﹑容許自己政府殘殺平民百姓的中國人﹖那倒值得花點心思想想﹐如果那需要花點心思想想。畢竟﹐我們這一個世界未必一定是一個進步的世界。退步也不是人類歷史裡的一個新名詞。正如經濟也在走下坡一樣。
我當然是一個重色親友的人。因為我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男生。況且﹐有幸碰上一個偶然落入了凡間的天使﹐我這個比別人更平凡的男生又怎能夠不重色親友﹖果然是老友。完全能夠看得穿﹐也讀得懂我的心。
不過﹐老友的話也有點不正確的地方。無疑﹐對於愛爾蘭﹐我總是有著一點點奇怪的情感。始終﹐已經在這一個島國生活了超過三年。只是﹐我真的不能夠說自己是一個愛爾蘭人。我相信﹐將來我也不會是一個愛爾蘭人。因為﹐現在我是以一個英國人的身份在這個曾經給英國統治過的地方生活。要一個英國人轉變做一個愛爾蘭人當然有點難度﹐要一個愛爾蘭人接受一個由英國人轉變成的愛爾蘭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假如只有這兩個國籍讓我選擇﹐我肯定捨不得放棄我那個英國人的身份。老實說﹐就是加上香港﹐要我從中只許選擇一個﹐我也不敢貿然放棄那本英國護照。雖然在許多人眼裡﹐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其實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洋鬼子。只是﹐同時候﹐我也是一個香港人 - 只曉得自私地替自己謀取最大利益。或者﹐那時候﹐我會宣稱自己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英國人。幸好﹐直到現在﹐他們還容許我擁有雙重國籍。
在香港﹑在中國﹐我是一個香港人。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別是歐美﹐我是一個英國人。
我知道﹐我這樣的想法會得到許多人垢病﹕倒有一件事情﹐我可以肯定地說﹐我還沒有勇氣教自己在國籍一欄填上「中國」兩個字。其實﹐假如能夠在國籍一欄填上「中國」兩個字是一種驕傲﹐一九九七年後﹐中國政府就不會容許世界上有一種叫做「香港特區護照」的東西存在。當然﹐邏輯上﹐也有可能縱然是回歸了﹐中國人卻以為香港人因為受過英國人的教育﹐故比中國人次一等﹐所以不接受他們擁有一本中國護照。
總之﹐不論孰優孰劣﹐中國人跟香港人就是有著一道鴻溝的分別。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中國共產黨和香港特區政府不能夠否認的事。接受了英國人的教育後﹐香港人無疑依然是中國人的一部份﹐不過﹐中國人卻不可能是香港人。
回歸﹖什麼是回歸﹖那是一個偶然的歷史機會讓中國人跟香港人變得接近。只是﹐究竟那是中國人越來越像受過英國人教育的香港人﹖還是香港人越來越像那些信奉權威﹑容許自己政府殘殺平民百姓的中國人﹖那倒值得花點心思想想﹐如果那需要花點心思想想。畢竟﹐我們這一個世界未必一定是一個進步的世界。退步也不是人類歷史裡的一個新名詞。正如經濟也在走下坡一樣。
Monday, June 15, 2009
前言﹕這是一個叫「兩週一聚」的活動。是網友米雪兒發起。每月十五日﹑三十日﹐一班住在世界不同角落的香港人都會一起寫同一個題目。今天是第十六次相聚。主題定為「一件小事」。乃是Sherry的心思。
因為才剛外遊回來﹐未有空坐下好好構想一個故事。便唯有偷用張愛玲一篇短文來發揮﹐給人見笑。
天果然有不測之風雲。
站在火車站出口﹐望著外邊低壓壓﹑黑沉沉的雨雲﹐沈游峰不得不低吟著這一句老掉了大牙的說話。剛才離家出門時那幅藍天白雲的天然美麗油畫﹐仿彿早已成為昨夜夢迴時的縈繞星辰﹐從來未曾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存在過般。他知道﹐天空快要裂開﹐向這座給毒辣的太陽連續乾晒了幾個星期的城市﹐傾倒一盆大家其實已經苦候許久的大雨。
望望腕錶﹐還未過四點半。他又早到了。他跟李立方約定五時一刻在火車站對面那間酒店的咖啡廳見面。這位大學同學說要介紹一位打算投資電影的商人給他認識。
有求於人﹐當然不能遲到。不過﹐也不應該太早到達。因為早到了只會讓別人知道自己非得到他的幫忙不可﹐有害討價還價。游峰當然曉得這個道理。這位熱衷於拍電影的年青小伙子﹐已經沒有計算這是第幾次請求別人投資在他的電影上面。只是﹐一想起立方在電話裡的介紹﹐他又壓不住內心的興奮和緊張。於是﹐又再一次比約定時間早了近一句鐘來到見面的地方。
游峰本來打算在火車站找個位置坐下打發一點多餘的等候時間。至少﹐不會輕易讓人知道自己早到了這麼多。不過﹐望著那團巨大得沒有邊際的黑色雨雲﹐游峰決定趁天空還未裂開的時候﹐趕快跑過馬路走進那間五星酒店去。他不希望那將會是傾盆的大雨﹐弄濕身上這套見客專用的西裝。這其實不是什麼名牌子﹐只不過穎香很喜歡他穿上這一套西裝而已。游峰便是買這套西裝的時候碰上那位初戀情人。雖然已經分手兩年﹐他依然相信﹐這一套西裝會帶來好運氣。
的確是好運氣。游峰才踏出火車站﹐天空便打開了一個裂口。雨倒沒有想像中來得那麼凶。
隨身帶著傘的便立即一臉神氣地打著。當然﹐更多的是沒帶著傘。游峰就是其中一個。畢竟﹐縱然是有點不正常﹐習慣了連續幾個星期的大晴天後﹐大家都似乎開始忘掉﹐在這一座城市裡面﹐不時下雨才屬於正常這一個事實。便是天文臺也沒有預計得到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雨。
游峰聽到有人詛咒那個其實從來都不大準確的天文臺。他知道﹐他聽到的其實可能是自己的聲音。在那啪勒啪勒的雨聲底下﹐他又怎可能聽得到其他路人的暗罵﹖
游峰當然也沒有心情考究究竟那是不是自己的聲音。他一心只想著避雨。他想過轉身走回火車站﹐只是﹐看著那快觸碰得到遠處高層大廈天臺的烏雲﹐游峰怕越待越凶﹐碰巧人行過路燈轉了紅﹐幾個打著傘的給擠到一旁等候過馬路。游峰便立即急步走過去﹐挨著其中一個﹐鑽到傘底下去躲雨。多少有點掩蔽。
或許是錯覺。那紅色的人行過路燈竟然一直亮著﹐馬路上的車子也一輛一輛地飛馳經過。打傘的人沒有打算衝過去﹐挨著鑽到傘底下去躲雨的當然也沒有自行跑出去的理由。游峰覺得那等候從一秒變成了兩秒﹐然後是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那竟然是無止境的等待。游峰有點後悔不轉回火車站裡面。他的頭頂開始有點稀濕﹐西裝裡面的那件白襯衣也好像滲了點水。
等候的人越來越多。游峰看到遠處幾個同樣在等候過馬路的人。他們也沒有帶著傘。不過﹐他們就沒有擠進這幾扇傘底下來﹐任由從天空掉下來的雨水打在身上。望著他們﹐游峰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比他們還要濕得透徹。
原來﹐傘的邊緣滔滔留下水來﹐反而比外面的雨來得更凶。擠在傘沿下的人﹐會給淋得更稀濕。
[按﹕其他報名參加派對的﹐請留意Sherry。當然﹐也可以留意「兩週一聚」的官方網頁。]
因為才剛外遊回來﹐未有空坐下好好構想一個故事。便唯有偷用張愛玲一篇短文來發揮﹐給人見笑。
天果然有不測之風雲。
站在火車站出口﹐望著外邊低壓壓﹑黑沉沉的雨雲﹐沈游峰不得不低吟著這一句老掉了大牙的說話。剛才離家出門時那幅藍天白雲的天然美麗油畫﹐仿彿早已成為昨夜夢迴時的縈繞星辰﹐從來未曾在這個現實世界裡存在過般。他知道﹐天空快要裂開﹐向這座給毒辣的太陽連續乾晒了幾個星期的城市﹐傾倒一盆大家其實已經苦候許久的大雨。
望望腕錶﹐還未過四點半。他又早到了。他跟李立方約定五時一刻在火車站對面那間酒店的咖啡廳見面。這位大學同學說要介紹一位打算投資電影的商人給他認識。
有求於人﹐當然不能遲到。不過﹐也不應該太早到達。因為早到了只會讓別人知道自己非得到他的幫忙不可﹐有害討價還價。游峰當然曉得這個道理。這位熱衷於拍電影的年青小伙子﹐已經沒有計算這是第幾次請求別人投資在他的電影上面。只是﹐一想起立方在電話裡的介紹﹐他又壓不住內心的興奮和緊張。於是﹐又再一次比約定時間早了近一句鐘來到見面的地方。
游峰本來打算在火車站找個位置坐下打發一點多餘的等候時間。至少﹐不會輕易讓人知道自己早到了這麼多。不過﹐望著那團巨大得沒有邊際的黑色雨雲﹐游峰決定趁天空還未裂開的時候﹐趕快跑過馬路走進那間五星酒店去。他不希望那將會是傾盆的大雨﹐弄濕身上這套見客專用的西裝。這其實不是什麼名牌子﹐只不過穎香很喜歡他穿上這一套西裝而已。游峰便是買這套西裝的時候碰上那位初戀情人。雖然已經分手兩年﹐他依然相信﹐這一套西裝會帶來好運氣。
的確是好運氣。游峰才踏出火車站﹐天空便打開了一個裂口。雨倒沒有想像中來得那麼凶。
隨身帶著傘的便立即一臉神氣地打著。當然﹐更多的是沒帶著傘。游峰就是其中一個。畢竟﹐縱然是有點不正常﹐習慣了連續幾個星期的大晴天後﹐大家都似乎開始忘掉﹐在這一座城市裡面﹐不時下雨才屬於正常這一個事實。便是天文臺也沒有預計得到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雨。
游峰聽到有人詛咒那個其實從來都不大準確的天文臺。他知道﹐他聽到的其實可能是自己的聲音。在那啪勒啪勒的雨聲底下﹐他又怎可能聽得到其他路人的暗罵﹖
游峰當然也沒有心情考究究竟那是不是自己的聲音。他一心只想著避雨。他想過轉身走回火車站﹐只是﹐看著那快觸碰得到遠處高層大廈天臺的烏雲﹐游峰怕越待越凶﹐碰巧人行過路燈轉了紅﹐幾個打著傘的給擠到一旁等候過馬路。游峰便立即急步走過去﹐挨著其中一個﹐鑽到傘底下去躲雨。多少有點掩蔽。
或許是錯覺。那紅色的人行過路燈竟然一直亮著﹐馬路上的車子也一輛一輛地飛馳經過。打傘的人沒有打算衝過去﹐挨著鑽到傘底下去躲雨的當然也沒有自行跑出去的理由。游峰覺得那等候從一秒變成了兩秒﹐然後是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那竟然是無止境的等待。游峰有點後悔不轉回火車站裡面。他的頭頂開始有點稀濕﹐西裝裡面的那件白襯衣也好像滲了點水。
等候的人越來越多。游峰看到遠處幾個同樣在等候過馬路的人。他們也沒有帶著傘。不過﹐他們就沒有擠進這幾扇傘底下來﹐任由從天空掉下來的雨水打在身上。望著他們﹐游峰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比他們還要濕得透徹。
原來﹐傘的邊緣滔滔留下水來﹐反而比外面的雨來得更凶。擠在傘沿下的人﹐會給淋得更稀濕。
[按﹕其他報名參加派對的﹐請留意Sherry。當然﹐也可以留意「兩週一聚」的官方網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